“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实践团队: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朵娇艳的花

2015.05.19

    供稿

    团委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张铮

    图片

    郭祥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务工人员群体,他们的子女则有的在老家由父母单方或长辈抚养,称为“留守儿童”,有的随务工的父母在户籍所在地之外上学,称为“流动儿童”。据统计,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000多万,占农村儿童37.7%;而0-17 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00多万,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些儿童群体在教育、医疗、家庭抚养、个体成长等方面,面临一系列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对这两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很突出的现实意义。

2015年寒假,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许弘智、靳天宇、王英伦、廖安迪等同学组成社会实践支队,围绕“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这一主题开展了社会调查。2015年4月,他们的成果《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阶层流动比较研究》在“挑战杯”的赛场上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成为五项“特等奖”作品之一。

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将调研地点选在福建省泉州市,这里的流动儿童占同龄儿童的比例高达40%,留守儿童占比虽然不像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但也颇为可观。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在几所中小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几十个家庭进行了走访、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将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将人口学变量、学校、家庭、学生的自信度、进取心、发展预期等诸多因素纳入考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例如,相比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自我成绩评定较低,自信度和积极程度较差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城市教育要求相对较高且城市内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流动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来自城市儿童和市区学校;而留守儿童较长期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环境,更倾向于自信的态度和较高的自我评定。相比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希望成为父母一样的人,但更不希望回乡工作发展。这能说明流动儿童随父母迁入城市,对父母依赖较强,但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家乡,对家乡乡土文化认同较深。

此外,同学们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重要结论,即留守儿童的朋友圈子中,以“自我评定较低、自信心较差、进取心较差、成绩较低、发展预期较差”的学生为核心的圈子普遍存在,这体现了这些核心人物对周边的群体有一种拖拽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带动一个圈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是以一个漏斗状的模式吸引整个群体向下发展,介入这个圈子的人容易不由自主地随着整个群体向下沉沦。同学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底层黑洞”。这种现象不利于这一类群体的发展与阶层向上流动。针对这些发现,同学们为学校、家庭提供了很多有操作性的建议,并将他们的发现形成了几万字的研究报告。

泉州的市花是“刺桐花”,同学们也将自己的支队称为“刺桐花开”。用支队队员日志中的一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朵娇艳的花,即便我们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同学们正是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探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改造方案,让每个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开花结果。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9499威尼斯官网-主頁欢迎您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