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9威尼斯官网-主頁欢迎您张光斗先生与密云水库
谷兆祺
张光斗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和密云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设计、施工,到运行、加固,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指导着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转与效益发挥。密云水库建成四十多年来,一直是北京市非常重要的水源地,为北京市的人民幸福、城市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而张光斗先生也为密云水库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奉献,在此我们谨记下一些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一、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
1958年,北京市先建造了十三陵水库,接着又建造了怀柔水库,全国水利建设在一片跃进声中,到处搞得轰轰烈烈。这时又提出要尽快建造密云水库,中央有关部门先把密云水库潮河部分交给了清华水利系,没多久又把包括白河部分的整个水库工程设计交给了清华水利系。全国各行各业到处都是敢想敢干、大放"卫星"。反"右倾"、反保守,作为两条路线斗争来考虑。作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的张先生一直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做工程设计,尤其是这样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水利工程是不能单凭一股热情和良好的意愿来完成的。群众的热情不能泼凉水,但科学的规律更不能违背,张先生处在两难的境地。当时水利系的个别负责人以及一批不太懂事的年青师生更是推波助澜,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设想。个别负责人提出要把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做成过水土坝,从而取消几座造价昂贵的溢洪道。依据是既然苏联已建成了几座过水土坝,我们为什么不敢做更大的过水土坝?他把是不是采用过水土坝上纲为是否执行"多、快、好、省,力争上游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上来考虑,不执行"总路线",自然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了。张先生仔细考虑利弊,搞过水土坝在经济上是有优越性,但在科学技术上,既无先例,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土坝做好之后,必然有较大的沉陷,尤其是白河大坝地基的砂卵石覆盖层最深达44m之多,沉陷量将很大。而白河大坝最大坝高达66.5m,水若由坝顶溢流而下,最大流速可以达到30m/s以上,稍微有一点点不平整,肯定将发生空蚀破坏,整个大坝就很危险了。万一大坝失事,后果将极其严重,甚至不堪设想。张先生经过科学的分析,认为不可冒然行事,必须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坚决顶住不切实际的压力。
而正是这个紧急关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洞察一切,召集工地党政指挥机构领导人,当着张先生的面制定约法三章:1. 施工期间,请张光斗先生常驻工地,随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2. 技术上要尊重张先生的意见,不得勉强张先生做他所不同意的事。3. 密云水库的重要设计图纸必须经张先生审查签字才有效,否则一律无效。周总理的坚决支持,使张先生可以摆脱一些压力。
二、大胆创新,但又不冒进
修建密云水库时就提出要一年拦洪,两年完工。这么大的工程,几千万立方米的填筑量,在当时仅凭少量机械,靠干劲和人力要快速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是如何导流。按常规用隧洞导流,光是开挖与衬砌隧洞,一年也很难完成。张先生仔细研究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在潮河选择一处单薄分水岭打隧洞导流,洞长仅240m左右。对于隧洞以下区间小流域的来水,在潮河大坝下面修建一条小廊道临时导流,事后用混凝土加以封闭,以免后患。
在白河地区,利用东坝头山脚有一小条基岩的情况,在此修建一条5m×6m左右、长近500m的导流廊道来代替隧洞导流。廊道建在基岩上,不会发生大的沉陷,安全可靠。廊道是露天作业,全部长度内可以同时开挖浇筑,进度很快,可以抢出很多时间。虽然土坝下面做廊道导流在当时国内外均不多见,但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在白河地区这个特殊条件下做廊道是安全的,有利无弊,因此决心采用。廊道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导流成功,这为大坝一年拦洪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关遇到了白河大坝基础处理问题。白河大坝基础中砂卵石覆盖层又深又宽,宽度在900m左右,最深处44m。按常规开挖防渗槽回填黏土,在此是行不通的,一年之内下挖44m已属艰难,更谈不上还要回填上来达到相当的拦洪高度。而如果不在一年内完成,一旦洪水来袭,围堰挡不住,不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怎么办?当时国外有地下混凝土防渗墙的技术,但对我们是完全保密的。国内只有青岛月子口水库做过灌注桩式的混凝土防渗墙,施工速度较慢,造价较高。张先生大胆地决定采用地下混凝土防渗墙这种先进的技术,他和工地干部、工人一道动员一批年青师生研究、实践、改进地下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技术。一是克服了泥浆循环所用材料和方法的难题,二是将单独打孔改成一次打一个6m以上宽的槽形孔,大大地加快了施工进度,也改善了墙体防渗的效果,同时实现了上万平方米的地下混凝土防渗墙在一年之内完工,质量优良,基本不漏,保证了密云水库安全成功地拦蓄水。这一支施工队伍后来也发展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工程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专业施工、研究队伍,承担了国内外许多重要工程的基础处理任务,技术上不断发展,经济上是水利水电系统效益最好的一个工程局。
第三关是大坝坝型与施工问题。按照当时的常规,土坝多半是做心墙坝,还没人在国内敢做斜墙坝。心墙坝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即砂卵石坝壳必须与黏土心墙同步上升,而心墙在雨季及冬季常因暴雨或冰冻的问题无法施工,因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坝几乎是不可能。张先生深思熟虑之后,认为改用斜墙坝型较好,雨季冬季先填筑坝体的砂壳,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旱季、春秋季集中力量抢筑斜墙,可以保证土坝在两年之内完工。他定出壤土斜墙允许的穿透渗径的长度与接触渗径的长度,决定了斜墙的厚度与斜墙和地基之间的接触长度。他提出了斜墙与坝头连接的方式,视地形情况采用外铺盖或内铺盖。这些重要的决策,不仅保证了大坝的安全运行,而且大大减少了斜墙黏土的用量,使二年之内大坝顺利完工,采用薄斜墙也一样获得渗透稳定、运行安全的效果。从此开始国内许多土坝也都敢采用薄斜墙这种坝型,也都获得了成功。
三、重任在肩,殚心竭虑
密云水库开始建设后,二十万名民工,一万多名解放军官兵,还有几千名技术管理干部,在南北近30多公里,东西20多公里范围之内,七座主副坝、两座电站、两条隧洞、两座大溢洪道同时开干,真是人潮汹涌,炮声连天,千头万绪,到处告急。
张先生和清华师生、设计人员常驻工地,一道住在席棚里,日夜忙碌。在抢拦洪高程的日子里,他发现拦洪防汛还有很多工程没有完成,立刻在设计组内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专做有关防汛的设计项目,突击完成了上游围堰,下游排洪渠网,廊道进口闸室、出口消力池,潮、白两河分水岭上金沟围堰的设计与施工。
在洪水来袭、水库开始拦洪的日子里,情形更是万分紧张。他亲临走马庄副坝,组织临时泄洪道的开挖和下游排洪渠道的施工。当水库水位不断上升,廊道进口闸门已来不及关闭,超设计标准的洪水汹涌澎湃地冲出廊道,冲坏了出口消力池,切断了下游排洪渠道上的全部交通线路,工地十分危急时,他急得深夜一人还在河滩上徘徊,焦急地思考观察,想法如何抢险,解除危局。敬爱的周总理当时正在庐山上参加党中央的重要会议,整天非常紧张地开会,但每晚必打长途电话来听取密云水库防洪抢险的情况汇报,提出重要指示,并从全国紧急调运重要物资,支持密云拦洪抢险。当时的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同志和北京市委领导亦常驻工地,指挥军民战斗。经过几万名工人、战士,几千名干部几十个昼夜奋战,水库工地最后终于战胜了洪水,安然渡汛,工程未受重大损失,得以继续施工,为两年完工奠定了基础。
四、谨慎从事,消除隐患
1960年水库基本完工,设计组大队人马返回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张先生十分了解,在"大跃进"中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赶出来的设计。难免有不周到之处,如果造成一些隐患,则后果难以想像。因此他嘱咐几位年青教师常驻工地,对全部设计从计算到图纸直到实际施工结果,做全面仔细的核查,务求不留任何隐患。这些年青教师忠实地执行了张先生的意见,在三年自然灾害、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查出十项重要的问题,张先生每次仔细听取汇报,不怕揭短,不掩盖矛盾。这些遗留问题很快地逐项得到补救,因此此后四十多年内,在这些关键部位从未发生过重大事故,密云水库才得以安全地运行,向北京源源不断地供应优质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五、忍辱负重,抗震加固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密云水库,密云白河大坝的斜墙上游砂砾石保护层发生滑坡,当时情况紧急,中央调集全体当年参加过密云水库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连夜赶回密云,参加抗震。张光斗先生远在小浪底工地,接调令后连夜往回赶,晚上十点多钟到达北京站,乘地铁赶到西直门时已近子夜十二点,所有公共汽车已经停运,当年也没有任何出租车,张先生一人独自往清华园走,虽然年近70,但他毫不犹豫,一定要连夜赶回。走了一程,幸好被一位好心的卡车司机发现,司机问道:"老同志,这么晚了,还要上那儿去?"张先生讲明缘由,司机慨然允诺,送他回清华,张先生回到家已是凌晨,稍事休息,立刻赶到密云工地。
1976年正是"文革"末期,"四人帮"及其爪牙在清华恣意妄为。张先生也难逃厄运,虽然到了工地,但被军宣队、工宣队剥夺一切权利,除了没完没了挨批斗、作"反面教员"之外,还限制张先生参加任何工作。幸好工地指挥、老领导们都在,他们不顾"四人帮"这种倒行逆施,仍然重视张先生的意见,张先生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忍辱负重,关心设计工作。年青师生有的受"四人帮"影响,不认真做好工作,张先生就亲自动手计算,毫不考虑个人,对各项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保证了加固工作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
六、人民为重,终身负责
清除了"四人帮"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又云开雾散,回到了春天,张先生也被彻底"解放",恢复了应有的尊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北京市不断迅速发展,密云水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张先生也度过他的古稀之年,到了耄耋之年,但是张先生关心人民事业、关心密云水库情况的心态始终不变,而且是越来越强烈。他无数次地对周围的老同志们讲,"我们做事要对得起人民、老百姓","千千万万民工、解放军战士是修建密云水库的功臣,我们不要忘了他们,至于我们只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没什么好说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密云水库的运行和状况,他考虑事物的惟一准则是人民的利益。
他心里是这样想的,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他每年几乎都要上密云水库去转转看看,即便有一次发生车祸,差一点翻车,他也从不改变。1993年以后的几年,密云水库水位达到154.0m以上,是前所未有的高水位,水库所有建筑物开始承受考验。他多次前往工地,逐坝、逐个建筑物检查观察是否有新情况、新问题。全系近一百名师生参加了密云水库的安全检查,他每项每个问题听取汇报,指出要注意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很多问题均由他拍板定案。最后决定对潮河等几个副坝斜墙上游砂砾料保护层也要作抗震加固处理。安全检查、抗震加固先后搞了四五年,他自始至终一直关心、过问、指导这两件事。
不仅如此,他对如何把密云水库的水调到北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北京水资源应如何节水、如何搞南水北调、把水调到北京来,一遍一遍地做工作、提意见、打报告。不论别人怎样评价,他都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做事的惟一标准是"多想想老百姓的利益"。对人民负责,不是一事一时,这是他终身遵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