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9威尼斯官网-主頁欢迎您
喜迎七十华诞
再铸精仪辉煌
●丁天怀
王东生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是由成立于1932年的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机械工程学系发展而来的。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机械工程学系改名为机械制造系。50年代末,为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增设了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两个新专业。随后,由机械制造系中的冷加工专业和两个新专业组成精密仪器与机械系,1984年更名为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早期的机械工程学系,主要以教学为主。一代宗师梅贻琦、刘仙洲,知名学者庄前鼎、李辑祥等先后在系里执教。40年代后期,全系学生人数居全校之首。今天,我国机械学奠基者——刘仙洲先生的半身铜像坐落在系馆9003大楼三楼前厅,他每天祥和地迎送着朝气蓬勃的后生学子,关注着这个先贤迭出、后俊沓来的科技殿堂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系的科学研究工作起始于50年代中后期。1958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数字控制机床,技术上与美、日等国家并驾齐驱;60年代初,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劈锥测量机,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进入七八十年代,分步重复自动照相机、电子束曝光机、磁盘测试设备和我国首只肌肉电控制上臂假肢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争相出现。这时期的科学研究工作,既注意跟踪世界科技的前沿,又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近十几年来,全系的科学研究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省市部委和企业等科技合作项目500余项。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数控技术、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光盘存储技术、大尺寸测量技术、微电子工艺设备、导航及控制系统、微机电系统等,涉及机械、生物、航天航空、电子、自动化诸多应用领域。摩擦学基础理论、光栅理论、昆虫运动机理和微纳米技术等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如光纤位移传感器、电子人体秤的技术或产品还转让或出售到国外,为我国提高国际地位作出了贡献。2001年,温诗铸院士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十年来,全系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省部委级的各种奖励86项,授权专利109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743篇,其中近3年被SCI收录的有170多篇。
目前,我系拥有精密仪器及机械、光学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3个学科名列全国第一,还建有摩擦学和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光盘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导航技术研究中心和绿色制造中心。其中,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批成立的国家级实验室,多年来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取得了许多在国内外摩擦学界备受重视的研究成果。1995年,我校和天津大学联合组建的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涵盖了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两个博士点以及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0年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探索现代精密测试技术和仪器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系与我校自动化系联合成立的CIMS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数十个配套项目的研究,实现了系统的总体集成,1994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设立的“大学领先奖”。我校是获此荣誉的第3所美国以外的高等学府。
这些国家级实验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全系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了跨院系、跨校的学科联合,形成了设备先进、人才荟萃、瞄准学科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平台。它们既是水平较高学科的优势组合,也是新兴学科和综合技术的生长源头,适应了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十分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瑞士等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近5年来,我系已主持召开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
我系历来注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层面宽广、人文底蕴深厚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全校开展学生体育、文艺、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最为活跃的系之一,在学校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设计学、先进制造技术、微米纳米技术控制及信息理论的发展,我系不断突破传统领域,注意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了机、光、电、计算机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大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后建成了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现代测试教学中心和创造性设计实验室等7个教学中心或基地。这些教学基地的建设成功,为探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科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多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近几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金国藩院士指导的两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殊荣。
“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我系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全系共有教职工23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和白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各1人,在职教授51人,副教授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7人。博士后流动站40余人。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正向综合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全系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更辩证的思维和更久远的设想。当前,全系正从“统揽全局,突出特色”出发,集思广益,创新求实,积极做好学科建设,努力为在2011年实现我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作出贡献。
历七十年风雨自强不息,揽新世纪日月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