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体育代表队50年 - 正文

9499威尼斯官网-主頁欢迎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华男篮

●胡贵增

  篮球运动在清华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清华男篮最辉煌的时期,应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清华男篮不仅雄踞高校之冠,而且能战胜强大的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的前身)。男篮代表队令人刮目相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校男篮步入鼎盛时期,男篮二队连年获得北京高校冠军,男篮一队则蝉联北京市甲级联赛的冠军;曾战胜过当时的以快速著称,以“小”打“大”的样板-福建青年队、河北二队等13个省市专业队(含青年队),甚至战胜过全国篮球甲级队第二名的全国空军队,实现了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业余赶专业”的目标。

  当时选拔进入体育代表队的队员,多是中学有一定的基础,也有很多得队员是体育老师从体育课中发现素质条件好的学生,经过动员来的,男篮亦不例外。男篮是当时的模范代表队。

  由于在北京高校比赛中兄弟院校与清华男篮的水平差距太大,于是北京市高校竞委会希望清华另组一个队参加高校联赛。于是从体育课(篮球专项课)的学生中选拔了“清华男篮二队”同样由曹宝源老师任教练。清华男篮连年取得骄人的战绩,一时闻名遐尔。当时的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把代表中国赴柬埔寨与其国家队比赛的任务交给了清华男蓝。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使男篮失去了这次为国争光的机会,成为了男篮及全清华的遗憾。同时,这支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队随着“停课闹革命”的形势而夭折了。

  当年清华男篮之所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一是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顽强的作风,运动员都牢固地树立了“为革命锻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实现“业余赶专业”的宏伟目标。当时男蓝的训练场地是在善斋前西侧的一块名叫“校队二场”的黄土场地。这种场地在一年四季里,只有8至10月可以算是使用的最佳时期。那时的冬季特别冷,篮球场冻得像石头一样,而且干裂,其裂度最宽处能有7至8cm。等到春天气候变暖了四月底至五月下旬,场地又“翻浆”了,像沼泽地。只能等到6月中、下旬,北京的麦子收到以后,打下麦子杆时,才能把场地重新翻修一遍,这一修就是“加班加点”也得一周的时间,场地工人少,于是教练就要率领队员拉碾子、压场子。场地平整了,要划线,由于场地的使用率太高,平时篮球课需要使用,中午和晚上篮球爱好者还用,所以用白灰水浇的场地几乎要天天浇,这就要看篮球教练的功夫了。每天训练课前,他一手提灌满灰浆的大铁壶,一手背后,两腿弯曲,猫着腰,仰着头,两眼瞄着前方,向前走,速度要匀,中间别停,否则线不直,而且粗细不能保证大约5cm。有人开玩笑说,曹先生的毛笔字写得好,大概得意与此。

  场地条件艰苦,器材条件同样,那时没有胶式的篮球,而且牛皮缝的六瓣外皮,里边有胶皮球胆。胆漏了就拆出来,像补自行车里胎一样补;外皮磨破了就只能打补丁了。

  运动员的服装比赛前一天由教练负责借出,赛后第二天还回;平时训练自备,由于当时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都低,很少队员有更换的服装。因此,只好是汗湿了晾干,(冬天在暖气上烤干)明天再穿,用句歇后语说就是“卖山里红的回家——就这一挂”。鞋袜更费了,袜子破到实在没法补时,把“脚心部分挪到脚背上来”,这是他们的“创举”;当时的大回力球鞋,破的能补上一整圈,实在没法补了才能“退役”呢!

  但是,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不但丝毫未能影响男篮前进的脚步,男篮取得优异成绩的又一因素是,他们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每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在对队内的作用,保证了他们刻苦训练,成绩不断提高。

  这支队伍中的教练曹宝源先生,起了极大的作用,他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勤奋好学、敬业忘我、关心全面、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组织者、指挥者,也是与队员同甘共苦的战斗员。他对篮球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以至做人的准则都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他严格要求队员,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使他们练就过硬的本领;调动每名队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出各自的特长,补足自身技术和素质上的欠缺。同时,还给队员留有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他对篮球基本技能、战术进行梳理,总结规律,编制口诀,使之融汇于队员心中,他们制订出若干套具有针对性的战术套路,神出鬼没,蹈常袭故。更重要的是他一贯提倡的用集体的力量去打球,树立“为同伴服务”和“解放同伴”的集体主义思想。他的工作不仅受到男篮队员的崇敬,也征得了广大清华球迷的敬佩和爱戴。

  男篮队员们每次训练都非常兴奋、情绪饱满、龙腾虎跃,这种精神状态使他们的训练效果大大提高。他们积极主动,善于开动脑筋,形成了清华男篮的特色。他们注重基本技术和配合,讲究实效,使篮球运动的巧与美很好地结合,极具观赏性。当时,训练课的时间有限,他们就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机会,课间途中自觉地练习闪躲、转身、手型以至视野的练习,专心致志,旁若无人,以至经常为路人所误会;每当吃饭时间,饭桌上是他们经常讨论战术配合的场所。这种充分利用时机的精神,保证了他们训练的效果。

  当年男篮的成绩与球迷的鼓励和支持相辅相成。清华的球迷众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学生主体以外,老教授、中青年教师,工厂车间、食堂、门卫等职工应有尽有;就连商店售货员、钟表店、理发馆的店员也不乏其人;甚至修理自行车和缝鞋的师傅都轮流到球场观看比赛,真可以说清华球迷包括了“三教九流”,无奇不有。

  每次训练课,总有不下百人助兴;若有比赛,则是“满山满谷”的观众,场面十分壮观。球场四周已不能用“里三层,外三层”来形容了,最前排者席地而坐,第二排者手扶膝盖躬身观看,已成“定势”,再后面若干排人头交错,比肩接踵,再后面站在凳子上看,再其后是站在自行车上看,这上千人被戏称为“陆军”;体育馆北侧办公室外阳台及窗口,站的多为体育部的教职工,称作“特种兵”;球场北面的善斋,不仅每个窗口挤满人头,三楼顶上的平台上也挤满了人群,可称作“空军”;还有球场南面露天浴室的顶上,是一些有本事、善攀登的观众,而这些观众中往往有不知道此房顶结构(石棉瓦顶)者,经常出现集体漏下去者,他们自然充当了“空降兵种”,不过,这部分人尽管落地,他们决不灰心,另辟蹊径,反正球得看。这是校内比赛的景观。

  若遇球队外出比赛,则大批的球迷骑着自行车尾随在运动员的汽车后面,浩浩荡荡奔赴赛场-劳动人民文化宫或是东长安街体育场。据当时校卫队统计,每次都有300辆左右的自行车队伍。

  球迷们对队员非常熟悉,连球员的外号都知道。谁有什么特点,谁有什么绝招,谁和谁有什么配合等等,如数家珍,可以说个顶个的都是“行家”。

  球迷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不辞辛苦地助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促进着男篮的成长,使每名队员都加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集体荣誉感。

  今天回顾上一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华男篮,我们为它当时叱咤风云的战绩而骄傲,为这支队伍培养出的全面发展的队员而自豪。是艰苦的环境、顽强的意志作风、集体主义的精神,造就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学生代表队。

(编辑 文清)

Baidu
sogou

2004年10月22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