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华的大
●朱礼军
当初怀着理想与期许走进曾为之心动过千百次的清华园时,感受到的是清华的“大雅”。二校门的神圣,大礼堂的庄严,荷塘的清逸,水木清华的淡定,大道小径纵横交错,大道辽阔,小径通幽,一处处花草芬芳,一株株大树参天,无一不向过往的清华人诉说着它独有的传承与风骨。清华有本厚重的历史,历史的沉淀造就了清华难得的大气。漫步在荷塘小道,心里想到的是潦倒而不失其志的一代文豪朱自清,徜徉于水木清华,眼里看到的是为正义振臂高呼的不屈斗士闻一多,站立在图书馆前,脑子里又浮现出当年读完清华文学藏书后以《围城》噪声文坛的钱钟书。风物诉说和见证了一段段清华的历史,耳濡目染着这些不随时间而逝的见证人,去叩问早已尘埃落定的历史,当时想,园子里的四年定将使自己毕生受益。
随后带着新奇与求知走进清华的课堂时,感受到的是清华的“大师”。当初梅贻琦校长有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的老师凭借自己的丰富学识阅历与三寸不烂之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年轻的清华学子。与授业解惑相比,更多的是他们在传递着一种“道”。记得大一时上的《政治学原理》,年过半百的教授告诉我们,本科时文科的学习做好两件事:读书万卷与选一条路。回首大二的《国际关系分析》,也觉得是否记住了那些概念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胸怀,一种兼怀天下的大度,从全人类的高度、全人类的福祉去看待本就属于全人类的问题与困境。
后来有机会走出清华从外面审视里边发生的一切时,感受到的是清华的“大志”。在园子里面时感觉不出,真正走出时方体会到那份被习惯化的自强不息。大三上半年,我选择了出去交换,交换的日子很轻松也很快乐,但却缺少了那份可能只有在清华才能体会到的竞争与激情。半国英才聚清华,年轻的学子几乎都是以最优秀的成绩走进梦寐的清华园,谁也不比别人差,谁也不服比别人差。自强不息,要做就做最好的心态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奋发图强,清华也因此培养出了一代代治学大师、治国良才。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前辈们的足迹激励着今天风华正茂的清华人立大志、成大事业,今天志存高远的我们又将激励着后来者们去拼搏与超越,完成应当属于自己的一种循环与轮回。
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当曾以为遥遥无期的毕业渐行渐近时,感受到的是清华的“大才”,大志非才不就,清华人的胸怀大志是有其根基的。时常在想,真应好好珍惜本科所剩不多的日子,以后的行程里可能会遇到比现在更优秀的人,但肯定不会遇到比现在更优秀的集体。清华人的多才造就了清华园的永不寂寞与清华生活的五颜六色。清华不乏兢兢业业的求学者,不乏领导有术的组织者,不乏思维严谨、术业专攻的科学,亦不乏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人文。“大志”给了清华人一张白纸,“大才”将它绘成一副山清水秀。
(作者为清华人文学院学生,此文获得“清华传说”征文摄影大赛征文作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