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40年前的10月31日,马约翰教授逝世。马约翰(1882年~1966年),福建厦门鼓浪屿人,体育家和体育教育家,1914年来清华学校任教,投身体育教育事业52年。同学们都尊称他为“马老”,他为清华形成爱好体育的校风乃至为全国的体育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清华自建校始即重视体育,1912年成立体育部,体育部前两届主任都是有博士头衔的美国人。1914年秋,马约翰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1920年起任体育部主任;1926年任体育军事学系(同年底更名为体育学系)系主任,直至1937年。1928年罗家伦到清华任校长时,认为体育“低级”,不应当有教授,剥夺了他的教授称号,而他泰然处之;直到他率领清华足球队获得华北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罗家伦校长方知有错而改,恢复了他的原职原薪。1938至1946年,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以后直到1966年去世,任清华体育部(1952年后改为体育教研组)主任。
体育锻炼在清华蔚然成风,并有所建树,与马约翰等人的努力分不开。建校之初,实行每日下午4时至5时之“强迫运动”,即届时学校关闭图书馆、教室、宿舍,迫使学生出来活动。但有人仍躲到幽静处读书,有人不会科学地锻炼。马老就“拿着本子东跑西跑,去发现这些学生……要他们好好锻炼”,而且手把手地辅导,当时几乎所有清华学生都受过马老的热心教诲。他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解锻炼身体的意义和方法。许多卓有成就的校友在校时都是体育爱好者,如周培源得过全校中距离赛跑冠军,施嘉炀是跳高和高栏的全校冠军,钱伟长参加的清华越野队曾多次获得五大学越野赛冠军。
马老热爱清华,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到校三个月后即成为北京体育协进会代表及评议员,开始献身全国体育事业。他从1919年起多次参加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出任田径委员会主席等职,1930年还担任中国选手的总教练。1936年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他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1949年、1952年,他两度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6年被遴选为主席,1959年、1965年任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
1964年1月欣逢马老来校工作五十年,师生代表200余人举行茶会祝贺。蒋南翔校长致词说:“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一个活榜样。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半个世纪……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
清华重视和爱好体育的传统蔚然成风,体育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1912年起清华组成各类体育代表队,曾在华北运动会、全国运动会等重要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清华学生还在远东运动会上为祖国争得过荣誉,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又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1919年体育馆(前馆)建成,清华停止“强迫运动”,开设体育必修课。当时国内各大学体育课大都不是必修课,少数也只是一、二年级必修,而清华却是4年都得必修,且明文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体育在清华,既是增强体质的必修学程,又是培养“健全人格”的课堂。马老曾说:“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们注意自己,怎样保护身体,照顾你自己,培养一种‘干!干!干!’的精神。负责任,帮助别人。……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
在清华的教育者看来,健全人格应有的含义,其一是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二是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马老说:“我在体育的普及中,特别强调一种精神,即普遍的、活跃的、自动的、勇敢的精神;强调‘坚持到底,绝不放弃(Fight to the finish and never give in)’的精神。”梅贻琦校长曾说:“体育主旨不在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要借团体运动的机会,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校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及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运动家精神和协力。这两个字很难翻译,而正是清华人之所以成为清华人的精神内容。……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赖以健全和发展。”
向马约翰先生看齐
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除了培养青年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业务的人才外,还同时必须是体魄健全的能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要求:“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4年他号召大家以马约翰为楷模:“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从此“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成为清华人奋斗的目标,今日清华不仅坚持体育锻炼依旧,群众性体育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运动员。
晚年的马老面色红润,鹤发童颜,经常身着马甲短裤,在大操场上走来走去,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他神采奕奕的形象深深刻印在全校师生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