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正文

辩证地学习 务实地贯彻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艾四林

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认识:充满辩证法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表述、新概念、新举措和新部署。仔细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这是一篇充满辩证法精神的文献。

  一是在发展依据上,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才能制定正确发展方略。我们党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三个“没有变”和三个“深刻变化”。

  三个“没有变”是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深刻变化”是指:“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体现出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辩证法: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

  首先,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也要看到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有了新的特点。例如,人口多的问题现在变成人口红利还有多大的问题,还有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的问题。我们还是讲底子薄,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再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虽然总体没变,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有”开始向“好”和“更好”的更高层次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文化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初期,物质需求是最主要的,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精神的需求明显增多,对文化需求的量和质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响亮地提出“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最后,从国际地位来看,虽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变,但我们必须看到,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等都有了历史性突破,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中国。

  正是基于对发展依据的“变和不变”的深刻辩证把握,报告在战略的谋篇布局中,很好地做到了坚持和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二是在发展目标上,坚持量与质的统一。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十八大明确提出要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目标从“建设”变成“建成”,一字之变,是质的飞跃。对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论述同样非常辩证,例如很好地坚持了量和质的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必须有一系列具体甚至量化的指标。比如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建设实现机械化等等。要实现这些具体的目标,无疑还要靠国家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增长,其他各种目标就难以达成。

  同时我们也看到,报告越来越重视目标的质的规定性。在讲“两个翻一番”时,更注重其质量,注重解决人们普遍担心的收入“被增”和差距扩大的问题,明确提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中“更多更公平”5个字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意味着我国今后不仅要更多地增加民生投入,而且将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凸显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报告还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同时提出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概念,例如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美好中国等等。

  三是在发展进程上,坚持快与慢的统一。

  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的时间,时不我待。而在这样一个决定性阶段,又容不得任何大的闪失。因此,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急不得,也慢不得。我觉得,报告很好地处理了建设和发展中“快”与“慢”、“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快速大发展举世瞩目。同时,这也使我们形成一些新的前反思性的价值取向,例如自然而然把“快”等同于好,把“大”视为好,甚至在社会上形成对“大”和“快”的某种崇拜。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屡屡出现,就是这种崇拜的真实写照。对此,我们应有所反思。实际上,“大”和“快”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的。“大”和 “小”、“快”和“慢”是辩证统一的。例如我们的决策,固然要强调快和效率,但无疑还要考虑它的公正性、正确性,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对复杂的程序来保障,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报告在讲到发展的时候,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大”和“小”、“快”和“慢”有机统一起来。比如一方面强调要 “加快”、“加速”、“积极”,另一方面强调要 “沉着应对”、“平稳”、“稳妥”;一方面强调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强调要更加注重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等等。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学科优势 树立文化自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我们学院将按照这一精神要求,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是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期间,我院多位教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大会一闭幕,我院就组织开展教师学术沙龙活动研读大会报告,我院教师还应邀做客央视网《新闻解析室》节目,解读大会报告。12月2日,我院举办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性高层次学术研讨会。12月8日,我院与厦门大学联合举办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我院还于近期成立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宣讲团”,结合自身教学研究背景,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视角宣讲党的十八大报告,努力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

  二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做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我们将采取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方式,及时将党的十八大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讲准、讲深、讲透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三是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近几年,我院6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9位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该工程。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在《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访谈节目中,新华社在长篇通讯报道《为时代铸魂,为事业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巡礼》中,《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长篇报道 《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都对我院给予重点关注。

  四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大会报告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还相对较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还是概念、范畴体系,都带有较强的西方话语体系的痕迹,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正如同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也完全具备这样的文化自信。

  来源:新清华2012-12-28 第1906期

2013年01月03日 16:20:1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