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一脉:贴近、推崇、传承自己的英雄时代
北京社科院 沈望舒
日前有幸踏入“新清华学堂”──为清华百年校庆落成的新地标式建筑,有幸搭“末班车”欣赏了《马兰花开》──全部演员为清华在校生的原创校园舞台剧。在与近两千观众共同经历了感动(不少人泪水稀哩哗啦)之后,更对植根于同域、同侪、同类的“英雄时代”充满敬意。
民族有千载、国家有百代、学校有百年、个人有一生,均为可贺之事。然而可贺之点,令自身自信自豪、让他人羡慕赞誉之处,从未久留于庸庸碌碌的长寿型年份上,总是反复聚焦于佼佼者伟业和属于辉煌期的“英雄时代”。常言道:历史由人与事构成,标志型人与事记录社会进步的印迹。所以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老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之名句不断流传。
“新清华学堂”是校史馆、大剧院、音乐厅三足鼎立的建筑群,用静与动的多元内容,具象彰显“大学”的真谛。
北端校史馆静静记述百年如烟往事,用“英雄群像”穿插近现代清华名流的精彩。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马约翰、张奚若、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闻一多、叶企荪、周培源、梁思成、费孝通、金岳霖、吴有训、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赵九章、钱伟长、钱三强、王淦昌、吴晗、季羡林、钱仲书、周光召等,并以正中的 “院士林”──以 “竹简”布局的 “竹林”,展示460位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走出的两院院士,及119位人文社科名家的浩大阵容……他们不仅开创了一些领域发展成就的“清华时代”,而且在与黑暗中探索、艰苦中奋斗、曲折中成功的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相连。
东侧大剧院(亦称大讲堂),因“能演出高水平大中型歌舞剧、举办隆重仪典和国际会议”的功能定位,和庄重典雅、有“陌生化”新颖立面的外形,被称为 “歌剧院式的礼堂”,2011个观众席提醒清华百年纪念溶入永恒。所观《马兰花开》,用绚丽报道剧艺术形式,通过“两弹元勋邓稼先”代表的清华科学家们勇攀核能开发四座巅峰的事迹,勾勒出自幼立志报国、在美获物理博士学位后9天登船回国、28年隐姓埋名投身国防奉献健康与生命、为国家和民族建奇功立伟业的英雄与英雄梯队,并且用道德、情感、成功的魅力使之立于新一代清华人心头。其动态运用时尚手法的所写、所演、所做,有贯穿过去、今天、未来之风,覆盖多层面新中国建设者之势,反映出更靠近“我们”,更靠近已成历史过往的数十万效力于各行各业的莘莘清华学子,更靠近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内涵,那种务实、精诚、韧性、卓越、敬业的先进文化精神。
西北的音乐厅或许是突出艺术性、现代性的地方。作为学堂建设总设计师的李道增院士认为,清华自诞生之际便铸就“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中西学术交流频仍”的特征,所以这座有510个座位,可举办音乐会、话剧、歌剧、舞剧等中型演出和各类大中型会议的场所,已见铺陈国内国际经典与大师级艺术的日程。似有借古今“英雄谱”的凝聚感召力、造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扑面氛围。
近年伴随社会对教育重视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加强,有助教愿望和集资能力老校友的增多,知名学府公共文化设施迎来新的建设高峰──纷纷修建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大讲堂”为表象之一,在首都便可见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中国人民大学的如论讲堂等。但是文化软实力内容为王问题,严重滞后于硬件的日新月异。当年撒切尔夫人另类给“中国威胁论”泼冷水的内容犹然在耳: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
所以文化强国的目标不全在设施等水平,而主要在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贡献,在预测、规划、掌控世界事务标准与规则的话语权、传播力和影响度。如此高位势活动中,中国知名学府的文化认知、自觉与能力,已化为担当和使命;能否大面积出现可与西方学界同台论剑的多领域“英雄”,已化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因此,任何高校无论学科,都应有塑造身边各层面“英雄豪杰”的向往、追求和体制机制安排,创造一地一域一校的“英雄时代”;用文化凝聚力激励一波又一波年轻人拥有岗位英雄情结,应该成为中国大学文化的活力一脉。
收集观众网上关于清华版《马兰花开》的微评,能见对身边英雄、“咱们”的英雄的感动:“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比生命重要:理想,信念,责任,大爱──观《马兰花开》有感”;“一部全部由清华学生出演的话剧、一部竟能让我看到湿了眼眶的正剧,一部清华能留下的财富” ;“在这些老校友中有许多和邓稼先共事过多年的人,有氢弹具体实施方案的负责人,有中子弹模型创造者,虽然他们都不叫邓稼先,但他们每个人都是活着的邓稼先。向老前辈们致敬”;“一个人的选择,一个大学的风骨,一个国家的命运”;“看完马兰花开,最大的体会就是做出丰功伟业的人物,往往需要放弃最难以割舍的东西,而正是这些关键的抉择造就了其不同常人的形象”;“看过《马兰花开》会叩问人生,觉得努力工作可以有所贡献,有所突破;看过《钱学森》,只能说天才就是天才”……
回顾当初等候入场的长长队伍,里面有满头华发的“马兰基地”老者,更多的是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他们也许不会像院士林校友那样闻名,但谁又能否定他们已然是英雄、或将会是助中华积小胜为大胜进程中的“英雄”呢!要务在于政府、社会和民众要有贴近、推崇、爱护、鼓励、传承“英雄”的行动,学校文化有争创一流业绩、营建属于自己的“英雄时代”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