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换新颜:更美的清华等你回家!
记者 吕婷
又是一年回家时,漫步在清新隽秀的清华园里,那些记忆中的角落既熟悉又陌生,每一处微小的变化都撩拨着无数清华人的心弦。
有人说,景观营造的过程,是雕刻空间和时间的过程。清华园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凝聚着百年历史文化的烙印,承载着一代代清华人的青春记忆。
如今,108岁的她换上新装,光彩照人,神采奕奕,等着你用心发现她的美!
主楼东西绿地:户外花园唤醒中轴活力
当你还没有踏入清华东南门,主楼的巍峨身影早已清晰可见。位于清华中轴线上的主楼一直是校园景观的一张名片。主楼先后用作许多系的系馆,既是教学科研的重镇,也是学校大型活动的主要承接场所。主楼东西两侧的空间是学校中轴上的重要绿地,由于近二十年没有进行过提升改造,场地景观风貌比较老旧,功能较为单一,无法逗留休息;植物的围合感过强,整体氛围较为荫蔽,因此空间使用率较低。
改造前,主楼两侧空间使用率较低
清理杂树、开槽铺路、修建平台……一整套改造施工方案在2018年纷纷落地实施,共计完成建设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园路及广场面积约27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930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约1300棵。在植物种植上,特别打造了敞亮大气的绿化效果,并实现四季有景可观。
主楼东西两侧区域都属于交通要道,是师生上下课的必经路段,对施工安全提出很大挑战。学校修缮中心在施工作业时间、噪声时段、防护措施、减少交通影响等方面对施工队伍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监管,并重点利用节假日进行施工。根据城市交通管理规定,常常需要在夜间运卸苗木,修缮中心园林科的工作人员无论凌晨还是深夜,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改造后的主楼东侧景观
如今漫步在主楼附近,你会发现便捷的通行步道、舒适的休息设施、多样的活动场地、优美的绿化环境应有尽有,这里将成为清华景观的新地标。升级改造后,主楼东侧绿地被打造成了一个集合了通行、停车、休憩于一体的花园,步行道在绿地中穿行,夹道的植物摇曳多姿,停车位更是全新升级。承担着重要教学功能的东主楼,终于有了配套的户外学习交流空间。
改造后的主楼西侧景观
改造后的主楼西侧绿地则被打造成了承接第六教学楼的户外花园,有绿荫遮蔽的休息设施、多功能的活动场地,还有专门设计的可旋转木座椅。更好地吸引同学们走出教室,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中放飞思绪、碰撞灵感。
青桐林广场:林间絮语的趣味空间
夜晚的青桐林广场掠影
在听涛园和情人坡附近,有一块学生活动的“宝地”,珍藏着无数清华学子的灵动记忆。还记得校庆的草坪音乐会上,欢快的音符在林间回旋飘扬;还记得新生舞会培训时,女孩们的一袭长裙在风中摇曳生姿……这里就是原来的杨树林广场,大家习惯称它为“小树林”。
改造前的青桐林广场
然而场地内杨树生长较快,并逐年出现坏死现象,后来毕业校友赠送青桐栽植于此,杨树林广场便更名为“青桐林广场”。由于校园越来越多活动场地投入使用,青桐林广场一时间不复往日的热闹景象。为了激活广场的多元功能、赋予广场更多的人文气息,学校对青桐林广场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青桐林广场平面设计图
改造后的青桐林广场
不论是沿街新添置的花池座椅,还是最新打造的植物主题景观道路,抑或是纵向树阵及景观灯柱所形成的通廊,都吸引着师生们走进这一绿意盎然、饶有趣味的街角林下公园,或小憩片刻,静静聆听林间的风声鸟语;或交流互动,一场场活泼多样的社团活动精彩上演。
融入“圆”元素的下沉演艺小剧场
“圆”是本次设计中特别增加的具象景观符号。圆象征着生生不息,循环不止,而青桐一圈圈圆形的年轮正代表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量。青桐林广场以一凸一凹的圆形几何空间艺术化地激活原本平整无趣的校区街角广场。“林中叙语”是青桐林广场中凸起的圆形体,这里有围合静谧的私密空间,不断升起的高1.2米的空间成为师生室外研讨、自习的不二选择。“林中幻象”是广场中下凹的半圆体,这里是开敞的活动空间,下沉1.2米的演艺小剧场为师生提供了自发活动的各种可能性,雨水花园体系的使用也将原本硬质场地打造得更为生态化。
世纪林北侧绿地:山光水色相映生辉
改造后的世纪林北侧景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水色俱佳,便是人间仙境。提及园子里的山水景观,大家可能会想到荷塘、荒岛附近的美景。然而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园子里又多了一处赏山戏水的好去处。如果你从东北门入校,便会路过位于紫荆雕塑园和世纪林之间的绿地。改造前,由于场地空间封闭,植物密闭度高,缺乏必要活动设施,人们往往只是路过,而很少驻足。改造后,这里也可以成为你此行的目的地:山水相映生辉,林木野趣盎然,值得你放慢脚步,沉浸其中,领略别样风景。
世纪林北侧绿地改造前景观
在对原有植物群落进行保留的基础上,学校修缮中心园林科在与设计方多次沟通后敲定最终方案,旨在打造一个贴近自然、对师生有吸引力的多功能露天活动场地。
场地中的小广场可以作为延缓洪峰的手段
场地建设面临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排水。东北门附近坡度大,水流急,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水面;再加上附近汽车工程系的碰撞试验场的广场高程较高,在暴雨时会喷出大量的水,形同瀑布,对场地建设和使用带来一定的挑战。项目创造性地构建了场地的雨洪管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利用学生宿舍热水供应的余热废水,采取滞、蓄、用等方式,满足了夏季降雨期的排水需求,也可用于绿化灌溉,同时为校园东区构建了一处新的水景。
改造后掠影
为了在山坡打造充满野趣的山林效果,学校园林科工作人员趁着土地还没解冻,在北京周边各大苗圃挑选树苗,于2018年春季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种植计划,共计完成建设面积约9500平方米,其中园路及广场面积约26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90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约1200棵,花草约3500株,草坪及地被5800平米。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如今走进这方小天地,早春山桃夹道,落英缤纷;夏季菖蒲苔草,野趣横生;秋季红枫掩映,各类观赏草随风飘扬……它正以其独特的山水格局,成为园子里的一道明媚风景。
1-4号宿舍楼:有序而不失活泼
1-4号宿舍楼是建国后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建设的第一批校园建筑,也是新中国第一批校园建筑中的代表作品,采取了轴线对称的传统布局,宿舍楼之间有庭院可供休憩。由于宿舍楼建设时间已久,经调研、收集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该区域机动车和自行车的交通流线和停车混乱、活动空间的使用率低、植被生长较为杂乱、基础设施老旧等。
改造前的1-4号宿舍楼庭院景观
1-4号宿舍楼鸟瞰效果图
在保持原有建筑及景观结构基础上,学校从拆除老旧车棚、整治乱停车辆、增加休憩设施、精简种植密度和品相、增加下层植被等措施入手,努力营造一个简单纯静、欣欣向荣的美丽花园。同时尊重师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让人成为环境的主角,在细节处彰显人性化设计,例如专门设计并开辟了晒被空间,方便同学们晒被晾衣等。
改造后的1-4号楼景观
如今,1-4号宿舍楼的停车区域整齐划一,花园和林荫道层次分明,多种植被四季可观,为同学们户外学术交流、放松身心打造了有序而不失活泼的空间。与二三友人一起,或悠闲漫步,或驻足观赏,都别有一番情趣。
师生参与,共筑美好校园
园子里每一处的“换装”都是校园历史文化空间提升的“点睛之笔”,看似“一挥而就”,殊不知每一次升级都要经历密集的调研论证、反复的研讨修改。从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参与实施,师生逐渐成为校园景观建设的主角。
2018年10月,邱勇校长与师生代表座谈,研讨校园环境建设
“全方位育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上,也体现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中……要建立参与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提升师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2018年10月16日,邱勇校长在与师生代表研讨校园环境建设时这样说道。
师生不仅是校园环境的体验者、见证者,还应该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者。只有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景观设计和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才能提升师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了让师生们积极主动地转变角色,一系列配套举措已经落地,并取得良好成效……
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景观改造方案设计
我们看到,校园景观规划广泛征集师生意见成为常态。校园景观环境管理咨询委员会已于2018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本届委员会的18位代表中,教师8人,学生10人。
我们看到,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团队正积极参与校园景观环境治理方案设计中来,结合所学亲自“操刀”。
我们看到,方案征集、设计竞赛、课题研究等多种参与形式纷纷“上线”,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我们看到,校园景观环境管理与工程教学实践正紧密结合,一个个科研教学平台正在打造中……
当然,师生参与不仅局限于此。一次车辆的规范停放,一次垃圾的分类丢弃,一次节能减排的实践,都是身体力行的参与,更是环境育人的熏陶。
在师生们的共同参与下,园子里还有很多地方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让我们一起漫步校园,领略一番“升级”之后的崭新风貌。
改造后的“W”楼(紫荆公寓14-17号楼)景观
改造后的9-12号楼景观
改造后的至善路西段
校河一期景观建设工程竣工
校河二期、三期景观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中
一棵树苗的栽培,一条交通流线的设计,一处排水系统的构建,一个艺术元素的运用,一方宁静天地的打造……正是无数人的努力,才使得历经沧桑的清华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美的清华等你细细品味,更等你参与其中,贡献灵感与智慧!
(清华新闻网4月23日电)
资料提供:修缮中心园林科
题图摄影:何名暖
题图设计:李 娜
编辑:吕 婷
审核:卢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