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坚守的信念。从学生到老师,从被老师带、到带学生一起运动,“无体育,不清华”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无数清华人的身体力行。而朱安东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就是这样做的。
朱安东,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经济。
把运动的习惯捡回来
朱安东1990年来到清华求学。此时,距离“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提出已有33年了,园子里运动的浪潮一波赛过一波。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朱安东老师喜欢上了跑步健身。此外,他还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本科毕业后,朱安东老师出国读书,由于科研压力比较大,周围锻炼的氛围又不太浓厚,坚持运动的习惯就没有保持。
朱安东接受视频采访
2005年,朱安东老师回到清华园执教,体育场上那种熟悉而又朝气蓬勃的感觉又回来了。与此同事,朱安东老师发现,虽然园子里的体育氛围依旧很浓厚,但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却普遍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爱生如爱子”,朱老师觉得,即使学生们现在年轻力盛,但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步入中年后还是会吃亏的。他决定,要带着大家把运动的习惯捡回来。
每周15公里的跑步计划
两年前,朱安东老师开始在师门内开展“每周15公里”打卡项目,不论分多少次、每次多长时间,这个每周跑步15公里的目标是必须达到的。如果没有完成,则要实施惩罚。“少跑一公里,下周就多跑两公里”。即使自己未能完成,也会主动受罚。
朱安东和师门同学的每周15公里打卡记录
朱安东老师表示,要让整个师门相互监督,面对督促会有一定的压力,老师和朋辈的激励会让大家养成良好的习惯,运动计划会更严格地得到执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同学的身体条件都适合跑步的,那就不能强制要求他们跑步,朱安东老师会要求他们会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替代,比如打羽毛球。同时,也并不是所有同学在开始时候就热衷运动,这时候朱安东老师就会逐个讲道理、做动员,核心目标是让大家动起来,达到锻炼的效果。除此之外,学生有其他的运动爱好,他也会积极支持。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朱安东老师曾和同学们开玩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之后,还要为祖国不那么健康地工作20年,那么就至少要活到九十岁。首先,健康的体魄、锻炼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在周打卡计划实施两年后,整个师门的氛围更加融洽了,同学的学习科研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朱安东老师师门同学参加羽毛球联赛
朱安东老师认为,坚持运动锻炼,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要融入学习习惯中,也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中。如果要想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想取得不俗的成就,就需要强大的、坚定的意志品质。每一个导师和课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各种合适的方式,将清华体育锻炼的风气带的更好,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师门心得:“那只看不见的手”
吕俊彦:“每当看到在群里有人打卡时,一只“看不见的手”就仿佛催促着我做做运动,而这种逼迫感在我看来却要远胜过单纯的命令。谁都知道运动对身体好,谁也都想有个好身体,可有时就是少了那一点动力、一些自觉,缺少那一只无形的推手。在我们师门内部的每一次打卡,也就是我们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地“推”上对方一把。”
罗惠敏:“第一次和朱老师聊天,他就提出每周15公里的要求。刚开始觉得问题不大,后来发现能一直坚持下去才是困难的。有时忙得到周末了不得不恶补一下午,但每次坚持跑完后还是很舒畅的。运动的好处和必要性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能真正放下手中的活,全身心投入运动中还是需要练习的。长路漫漫,希望自己能够把运动当成像吃饭一样的习惯,不求速度,乐在其中。”
孙洁民:“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不久,朱老师就提到师门每个人都应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周跑步15公里,可以分成若干次跑,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无体育,不清华”的校园文化。几周之后,我就明显感觉身体素质有了提高,而且也比以往更加重视锻炼身体,而且还参与2次并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校园马拉松10km赛程。”
杨帅泓:“特别佩服朱老师,每次都能跑8公里,配速十分稳定且不低,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不得不说,朱老师是师门群里坚持得最好的。通过共同的运动活动,师门内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运动拉近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增添了些许生活气息,也提升了大家的精神状态。运动已经成为我们师门学术之外的另一项坚持。”
(清华新闻网7月25日电)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李华山 曲田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