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导学思政 - 正文

清华导学故事|走在抗击疫情路上的崔亚峰

实验中的崔亚峰

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重要依据,咽拭子采集是核酸检测样品采集的最重要途径。为取代人工采样,通过自动控制咽拭子抓取、可视化导航、自动消毒等操作,有效降低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提高样品采集的准确率和效率,机械系成立了医患隔离咽拭子采样机器人项目组。机械系制造工程研究所二年级硕士生崔亚峰也跟随导师赵慧婵一起,投入到了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研发当中,为战“疫”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疫”起奋斗,不负青春

自从参加了医患隔离咽拭子采样机器人项目,崔亚峰的日常活动地点就很固定,总是在住处、李兆基科技大楼、食堂三个地方来去匆匆。这半年中,崔亚峰常常在凌晨两点完成一天的任务后,骑车回住处。

“深夜两点的马路上,偶尔有几辆出租车疾驰而过,宽敞的自行车道任我驰骋。回到住处后随便洗漱一下,就倒头大睡了。第二天便又元气满满地开始新的工作。”崔亚峰说。

疫情期间,崔亚峰常在新闻上听到一句话——党员干部要“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时刻顶得上”,每当听到这句话,他都感到肩头上的责任重大。他希望做出的成果能真正应用到一线,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所以再苦再累他也一直坚持,甚至有一段时间有些“走火入魔”。因为当时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点,崔亚峰时刻都在想解决方案,骑车想,吃饭想,洗漱想,睡觉想,连做梦都跟技术难点有关。梦醒后有灵感就赶紧记在手机备忘录上,然后去到实验室验证。经过多次尝试,这个技术难点终于解决了,崔亚峰心情也稍稍放轻松了一些。

从大年初三到现在,崔亚峰在家休息的时间没超过十天,每天到李兆基科技大楼,一干就是一整天,十四五个小时都在充实、忙碌、遇到问题时的惆怅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中度过。

把硬骨头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合作者

项目攻关期间,也是崔亚峰迅速成长的一段时间。崔亚峰的导师赵慧婵在这期间手把手教学,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知识。作为一个科研入门级选手,崔亚峰对于有些知识应用不是很熟练,从设计电路到写代码,从力学建模到仿真分析,赵慧婵都手把手地教授,一点都不嫌麻烦。

刚开始,崔亚峰对电路系统不太熟练,赵老师亲手搭了一套系统,详细地向他讲解了各个部分的作用,理解其中原理后,崔亚峰逐渐也学会了搭各种电路系统。遇到不会写的代码,赵老师也是亲手写案例,顺着赵老师的思路,崔亚峰理解之后也就慢慢就上手了。赵老师还教导崔亚峰,要把硬骨头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合作者,只有这样,项目才能顺利推进。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代码调试非常费时间与心力,赵老师和崔亚峰为了减少工程师的任务量,主动做出硬件改进去适应工程师,而不是让工程师来适应硬件。这半年多的时间,跟着赵慧婵老师,崔亚峰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也突飞猛进。崔亚峰说:“遇到这样的导师是一件幸事。”

团结协作,早日攻关

崔亚峰说:“咽拭子采样机器人项目有系里领导的支持和老师的带领,有长庚医院医生的合作参与,有校外企业工程师的协同。系主任汪家道老师与长庚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叶京英医生统领全局,指挥有方。刘辛军教授对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带领大家一起科研攻关。翁鼎老师也投入到项目中并给予我悉心的指导。”

崔亚峰与项目的其他参与人员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工程师于文杰负责软件,崔亚峰回忆到:“在工作中,我们合作的很愉快,没事的时候还可以一起聊聊天,在疫情期间闭关的那段时光,有个可以面对面说话的人真的是太好了!”一线医生李京京在后期也参与到项目中,帮助项目进行医学实验,并给出医学指导。六月,由于疫情需要,同实验室的邵琦负责机器人的软件调试工作,他之前没有熟练应用编程语言的背景,但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整套系统跑通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工作下,咽拭子项目进展顺利。

供稿:机械系

编辑:周襄楠


2020年07月22日 14:02:0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