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艺璇
一条上午打开的通道位于内环封控区,面向校内师生;另一条下午开放的通道位于外环家属区,面向社区居民。一条通道由校医院和附属医院组建的临时工作团队合力保障,另一条由校医院住校医护人员倾情守护。两条通道就像是一颗心脏的左右心房,互不干扰、又相互支撑,共同保障血液顺畅流通……
5月18日起,校医院将入院通道划分为家属就诊和学生就诊左右两条通道,校内外人群分时段就诊,实现了学生封控区、外环家属区人群就医时的完全区隔。
闭环:以苦为乐,全心投入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武天石和同在校医院工作的丈夫李英亭同时报名,成为第一批参加抗击非典疫情的医护人员。
19年后,北京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清华封闭学校实施闭环管理,武天石和李英亭夫妻二人再次报名,成为第一批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住校医护人员。
武天石的父亲年近90岁,生活不能自理。封校后校园核酸检测任务重,夫妻俩都是科室里的骨干中坚力量,便决定二人同时报名支援驻校任务。为了让家中老人有人看护,夫妻二人和家中保姆紧急商量,保姆由原来白天照顾老人变为24小时住家。起初,保姆和家里老人都未能完全适应,武天石便每天下班后和保姆视频通话,指导保姆为老人喂药、擦洗身体、换纸尿裤。
“他们人都去哪儿了?是不是故意不回来?”武天石的父亲,有时候会问保姆。她对保姆说:“你就说我们明天就回来,因为他明天就不记得有这回事了。”对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武天石尽管很希望能亲自照顾,但在特殊时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搪塞”关心女儿的父亲。
武天石与科室同事
“阿姨一个人照顾姥爷难免有疏忽,爸妈你们放心,如果学校批准,我就赶紧回北京照顾姥爷。”令武天石没想到的是,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为了回家照顾姥爷,主动提出不参加毕业典礼、提早返家。
2003年时,武天石把三岁的儿子交给家里老人照顾,和同事们集中住在校医院隔离工作,共同抗击非典肺炎疫情。“19年过去了,当年和现在的情况正好反过来了。那时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现在是要把老人交给孩子照顾。”武天石感慨道,“这真是一个美好又心酸的轮回。”
首批住校医护人员集结
168名首批医护人员从5月16日起进入校内闭环(172名医护人员进入闭环,后续因4名医护人员出现健康宝弹窗等情况先行离开),长期在医院和双清公寓等临时宿舍之间两点一线穿梭。按照防疫规定,医护人员回到公寓后不能再出楼,“很多老师怕有紧急工作时没办法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都尽可能在医院待久一些”。
半个月时间过去,许多医护人员头发渐渐长长,剪发成了闭环生活里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我来!我会理发!”武天石自告奋勇要为同事们理发。同事们一个接一个排好队,嘴里还念叨着:“武老师,我要在你这儿办卡,充500块钱的!”一位同事举着镜子,武天石就地取“材”,把破布和垃圾袋当作理发围布围在“顾客”身上,用剪刀给大家剪发。
“其实我也不会剪,给他们推头推得跟‘狗啃’似的,这缺一块、那少一块的。我就说你们现在甭看,过两三天长出来再看好不好看。” 武天石说道,“我们大家都在尽力克服困难,以苦为乐。”
半个多月的闭环生活,令同事们亲如一家。武天石说:“一开始得知要住校的消息时我们感觉很紧急,但是实际进校之后发现分流通道运作正常,医院各方面工作都有条不紊。身边的同事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大大提升了。”
武天石为同事理发
为了全力配合核酸采样和检测工作,医院检验科的大部分门、急诊工作就由不便进入方舱工作的医护人员承担。
进入闭环内的医护人员,年龄最大的是今年已经66岁、退休返聘的原内科主任心血管专家安巍医生。内科在征集首批入住工作人员时,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安巍主任说:“我身体还可以,家里也没有什么牵挂,我申请加入闭环队伍。”
由于当时内科几位医生家住疫情中高风险区域不能进校,还有一些年轻的医生需要另外承担参加核酸采样任务,时常倒班,所以内科门诊面临人手紧缺。安巍认为,自己进入校园闭环参与门诊值班,可以保证每日门诊能至少有两人为学生诊疗,避免出现学生看病难的情况。
谈起闭环里的工作和生活,安巍谦虚地说,自己不承担核酸检测工作,只是做着基础的门诊工作,“不辛苦,也不伟大”。
其实临时闭环带来的种种“辛苦”,安巍都一一克服了。例如,他所入住的双清公寓宿舍采用的是上床下桌的型式,每日就寝他都需要蹬着梯子上上下下,这对一位66岁的“老人”而言算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快几十年没睡过这种上铺了,稍微有点不习惯。不过倒也没啥大问题,我现在腿脚还算灵便,还爬得上去!”安巍说。
外环:以院为家,通力配合
校医院急诊科的21名护士中有20人都进入了校内闭环工作,为了保证封控区外的师生及社区居民正常就诊,急诊科护士长刘莉一个人留在了外环,带领一支由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附属医院临时支援的护士们组成的护理团队开展工作。
在这个临时护理团队里,护士们对校医院急诊科的环境相对陌生,刘莉以最快的速度指导支援护士,帮助他们熟悉校医院的仪器设备和诊疗流程。当有患者出现中毒、心衰、心梗等急危重症时,刘莉带着护士们快速进入抢救工作状态,确保了急诊急救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这两周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不说是最辛苦,但确实是最高效的一段时间,每天都是连轴转的状态。”刘莉说。
刘莉(左二)与附属医院支援的同事讨论工作
虽然没有在封控人员名单,但是为了减少与外界环境接触、保证医院安全,刘莉从5月16日起便长期住在医院。因家里没有老人帮忙,2个年幼的孩子也只能由同样工作繁忙的爸爸来照顾。
随着工作的调整,刘莉的临时住所也一再变化,先是值班室里的行军床,再是病房里空余的病床。对于这些不便,她并不觉得是多大的困难,反而一一细数起住在医院的各种好处:晚上有独处的时间,可以让自己复盘白天顾不上想的管理工作;出现急救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到岗。
刘莉照看行动不便的就诊者
实行封闭管理之初,急诊科同时负责接听校医院对外咨询电话。虽然校医院也通过学校不同的渠道向大家公布了就诊变化,但是还是有四面八方的人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拨打校医院电话寻求咨询与帮助。面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刘莉会及时了解医院各科室工作的最新安排,耐心认真地帮助每一位咨询者。由于咨询来电每日上百次,为了不影响急诊科基础治疗护理和急诊抢救任务,刘莉把科里的固定电话换成了子母机,随身携带、随时接听。
刘莉接听咨询电话
在负责外环工作的同时,刘莉也实时关注着闭环里门急诊情况:“我们科室的骨干在学校闭环里,我和他们随时保持沟通,每天都要关注内环的工作,包括工作量是否太大、有没有发生突发情况、有没有特殊的问题需要另外沟通协调等,虽然空间上没有在一起,但是我还是要时刻关注,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
“这次疫情以来,我们开辟了封控区和家属区两条就诊通道,把学生和居民切切实实地区分开来。医院结构规模就这么大,工作人员就这么多,能够做到彻底分流、时空不交集,既离不开院领导的运筹帷幄,也离不开各科室、后勤保障人员的共同担当。”刘莉说。
5月30日,校医院住校人员进行局部轮换,刘莉也将进入校内闭环接手封控区的护理工作。新鲜血液加入,外环与闭环两条就诊通道又将开始新的循环,他们奋战在医疗一线、疫情防控一线,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护佑着清华师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清华新闻网6月3日电)
编辑:李若梦
审核: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