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好运用线上课堂更好地推进实现融合式教学?
作为执教多门课程、充分运用不同融合教学工具,又熟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教师,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张敏分享了她的探索和心得。
教学模式有区分
“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学生类型、不同的教学方式,要避免‘一招鲜吃遍天’,需要有侧重地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不同课堂组成来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这是张敏教学的一个原则。
2021年春季学期,张敏主要教授“机器学习概论”“Web与信息检索”“信息检索前沿研究”这三门课程,她在课程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
“Web与信息检索”课堂
“Web与信息检索”是全英文课程,面向的主要学生群体是外国留学生。这个课程能够返回校园参加线下上课的只有四个学生,其他的20多个学生只能分布在世界各地线上上课。
今年新学期伊始,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Global Hybrid Classroom)项目,利用在线方式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身处不同国家的不同高校,通过在线方式相聚云端共同学习。
张敏的这门课程被纳入“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20多位同学参与,超过85%学生通过线上学习。
“要根据同学们不同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上有所区分。”张敏介绍,比如她中文的研究生课和全球融合项目的课内容是大体一致的,但是前者以本校计算机系的同学为主,就会多讲一些前沿问题。后者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基础各不相同,就需要多铺垫一些基础知识的,帮助学生把课堂内容串起来。
特别是涉及具体操作的实验环节,往往受很多现实因素影响。张敏发现,学生所在国家地区不同、电脑配置及网速不同,都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进度。比如一次实验课,有的同学实验做不出来,一开程序电脑就死机。这就要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实验,如果大规模的数据无法实现就设计规模小一点的数据,确保让同学们都能参与。
“机器学习概论”课上使用雨课堂光感应黑板
“机器学习概论”是本科生专业限选大班课,人数超过100人,其中20人左右线上上课。“为了提升互动性,我设计了一些讨论题目,大家自由发言,我在黑板上总结。”张敏大赞雨课堂的红外板书功能,可以直接把板书电子化,成为课程直播回放的一部分。
在大班课课堂上,张敏也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雨课堂、会议系统、微信群都为师生所用,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张敏在线下教室讲课时,线上云端也有同学在实时听课。为了同时照顾到线上线下同学,张敏会在上课时打开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工具,线上的同学可以及时地向老师提问和回答问题。
“信息检索前沿研究”课程是以线下为主的中等班级,线上有五六位同学。老师板书时,助教会负责随时拍下板书发到课程群里。
张敏介绍,有的教室由于摄像头的位置所限,课堂板书时线上同学看不清,这时就要特别发挥助教的作用。请助教把老师写的板书照片立刻拍下来实时发到课程的微信群里,远程的同学就能够看到课堂板书内容。
教学设计有技巧
“融合式教学实践中,最大的改变就是要有意地去设计一些融合和互动环节。”这是张敏的切身感受。
雨课堂等教学工具正在帮助张敏实现这些目标。她说,过去线下上课时,老师提问的时候很有可能只有回答问题的那几个同学答对了,但老师无法知道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是否掌握。
融合式教学中,老师则有意地通过雨课堂加入一些测试题目或投票,所有同学在线上进行反馈。这样一来,老师就能够迅速地知道这个知识点有多少同学掌握了。
“要时时刻刻记得线上和线下的同学,有两拨同学同时都在听你讲课。”在教学设计上,张敏不仅要考虑如何兼顾线上线下同学,还要思考如何让大家的课程体验都更好。为此,张敏在很多细节上都下了不少功夫。
以常见的课堂板书为例,为了让线上同学有更好的体验感,张敏还特别注重镜头的方向和角度。“不仅要让同学看到老师讲课,最好还要用广角镜头给同学提供教室全貌,从而带来双向交流的感觉,就像是学生自己坐在教室里面对老师一样。”
过去,张敏在线下课堂时习惯用激光笔指向黑板上的重点,但如今这种方式行不通了,因为教室现场投影屏幕上指点的激光笔在远程会议中无法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时,张敏会直接用鼠标在电脑屏幕上划出重点投影在现场教室里,让线上和线下同学都能够看清楚。
张敏意外地发现,线上的教学工具对线下同学也很有吸引力:有的线下课堂的同学也会在上课时同时打开雨课堂,甚至记笔记的同学也多了起来。“有的同学即使在教室里,也会把雨课堂打开,因为屏幕就在眼前,细节看得更清楚,互动也方便,这就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传递价值有情怀
计算机没有情感,但使用它的人要有是非判断,有道德底线、人文情怀。
“价值观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终身,日后你可能不记得课堂上的某一个知识点,但形成的价值观则影响学生一生。”作为教授计算机前沿学科,研究信息检索、个性化推荐、用户行为分析、机器学习等热门领域的教师,张敏更意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
从专业角度来说,张敏在课堂中始终贯穿如一的主题,是要坚持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术道德。比如在信息检索课上提醒大家在做数据获取时要遵循全球公认的Robots协议,而不是强行破坏规则抓数据。比如在机器学习课程中强调实验中观察到什么样的结果就报告什么结果,不能伪造数据,或者把结果不好看的数据去掉。
在学术研究中,要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形成严谨的逻辑链条。首先自己对结果没有疑问,对自己的结果——无论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都有合理的解释,让自己的每一个结论都有真实数据结果做支撑,这样的东西才真正有用,也才拿得出手,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计算机科学其实发展非常快,也许我今天讲的挑战性问题五年之后就已经被解决了,今天学习的算法三年后已经被更好更新的算法取代了,但是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探究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价、如何得出合理的正确的客观的结论,都是学生应该在课程中学到的。”张敏说。
从生活的方面,张敏则希望学生能永保前进和探索之心。张敏认为,计算机科学是建立在对世界“不完美的”“不确定的”的探索之上,研究问题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只有唯一可行的方案,也没有一个算法永远比别的算法好。
延伸到生活中,张敏希望传递给学生的,是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是完美的,即使面对短暂的挫折,也不必“玻璃心”。“通过上这门课,鼓励同学们去思考,怎样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怎样对待我们遇到的问题,并怎样努力让不够完美的世界一点点地变得更好。”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张敏的心里则有一个更高的情怀。她希望清华能够带动更多的学校实现更好的教育。
张敏提到,在国际上,评估一所学校、一门课程,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整个国内的影响,为别的学校做了什么。“作为清华的老师,要带动的不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帮助整个国家在这个学科上做得更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未来,张敏希望能够建立更多终身学习的机制,不仅把自己的学生教好,也为更多学校的老师分享更多教学经验,从而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张敏认为,线上融合式教学为更多人受惠提供了可能。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人类而言都是一场挑战,但胜利的曙光终会到来,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歇。张敏说:“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教学,一直在路上!相信,教育会帮助我们走向更好的明天。”
(清华新闻网6月2日电)
供稿:终身教育处
编辑:张同顺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