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代表、人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 袁舒
毕业生代表袁舒发言 石加东 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友、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人文学院外文系的袁舒,非常荣幸能够作为2020届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今年的毕业季注定是终生难忘的: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让我们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变成了线上学习;疫情的反复不定,也让返校计划一波三折。虽然无法全员回到魂牵梦萦的清华园,但我们依旧能在这样特殊的时刻云上相聚,对本科生活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和道别。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2020届本科毕业生,向曾经教导、陪伴和帮助我们的师长们、亲友们,以及在疫情期间,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的各界人士,表达最真诚的谢意:谢谢你们!
回想初入清华园的印象,应该是“大”,大到我不得不开着导航寻找上课的地点,在一教、三教、六教里寻寻觅觅。而当我逐渐熟悉了这座园子,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真的很“大”,大到可以承载我所有的梦想,也大到即使在自己最自信的领域,也能找到更多的强者。因此,我的内心也一度在这座巨大的园子里迷失了方向。
找寻方向的第一步,是静下心来,专注当下。还记得大一小学期时初次接触莎剧《麦克白》原文,来自遥远时空的古老英语,让我只能对照着词典艰难阅读;大二口译课练习交替传译,30秒演讲45秒翻译,我却总是大脑空白、舌头打结,说不满这不足一分钟的时间。但当我选择放下对成绩的执着,只专注于当下:薄薄的一本莎翁原著,在写满了笔记与批注后,总算被我攻克;3分钟的英文演讲,花上数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反复练习,也能流畅地传译。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沉浸其中的我,却在专注与踏实之中,体会到内心的宁静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也伴随着我在往后的日子里笃定前行。
第二步,是追寻热爱,坚定不移。清华之“大”,也在于它的课堂不仅局限于校园之内,更在广阔的社会之中。四年学习之余,我先后参与了大大小小18个社会志愿公益项目,累计志愿服务工时743小时,更与“一带一路”倡议结下了特别的缘分。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我都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会议的前期筹备和现场服务工作。当我看到外宾在同传翻译中频频点头、甚至轻轻鼓掌表示赞同;当我看到中非双方的小企业家在交流会上互换联系方式以期后续合作,我都直观地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给大到世界与国家、小到每个个体带来的机遇与平台;而当中非两方企业家在我简单交替传译的协助下顺畅交谈,当古巴随员对我的服务表示感谢和赞赏时,我也为自己能有幸参与其中并发挥小小的作用而感到与有荣焉。这些志愿经历,让我与“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联结,在近距离了解后,我对“一带一路”产生了极大的认同和向往,更萌生了希望继续深度参与其中的念头。因此,当我了解到学校的“深耕计划”能够提供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工作两年的机会时,我坚定地选择成为“深耕”一员,在毕业后前往肯尼亚工作。
第三步,是心怀家国,行胜于言。清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在一次次家国大事的浸润中,培养我们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心。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4200余名清华师生通过游行方阵、合唱、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这一盛事,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并不是高难度的事情,但每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共同凝聚成祖国70华诞的灿烂光辉。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全体清华师生克服各种困难,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确保教学工作和学习任务如期推进。不少同学还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与宣传工作。我也在全力确保线上学习不停步的同时,积极参与到返校期间的志愿服务中。一次是举国同庆,一次是共克时艰,我们深刻体会到“国是千万家”: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对家的守护和对国的热爱。因此,无论是2020届每一位本科毕业生,亦或是未来无数的清华学子,我们都将勇担使命,不负韶华!
回顾四年时光,从迷茫到坚定,成长就这样悄然发生。清华之大,教会了我坚持内心的宁静、坚定自己的热爱和坚守家国情怀的初心。我想,这也是清华留给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烙印,它们将伴随着我们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谢谢大家!祝大家毕业快乐!
编辑:李华山
审核:戚天雷 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