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道明 时大明 张浩 郭文博 周昊 习江北 何潇
李衍达
李衍达,1936 年生,广东南海人。1959 年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自动控制系毕业。1978 年至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1992年至1994年任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自动化系主任,1994年至2004年任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曾任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在外兼职中,曾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科院信息学部常委会委员、常委会主任、主席团成员等。在学会方面,被选为IEEE Fellow,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分会会长和名誉会长、电子学报主编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自动化系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智能信息处理和生物信息学研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生时代,为报祖国,高考志愿坚定写下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面对难题,天不怕,地不怕,决心非要攻克不可。赴美访学,为了祖国需要,三年苦修两专业。科研生涯,三易方向,只为探索生命的意义。指导学生,为人正直,研究生首要是研究人生。寄语学生,珍惜年华,要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严谨审慎 勤奋刻苦求学路
1936年,李衍达出生于东莞,在抗战炮火中辗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中学毕业时,正逢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业兴国的浪潮中,李衍达立志离开商业重镇,前往工业发达的北方上大学。“如今我还对报考清华记忆犹新。”李衍达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报效祖国。起初我想报考船舶学院当海军,但又不知是否适合自己。正当迷茫的时候,高中老师建议我说,你的成绩很优秀,建议报考清华,在那里能更好地实现你的理想。于是我在志愿书上坚定地写下了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
“清华这个地方念书太好了,环境太好了!当时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都抓紧时间,安安心心念书。”李衍达说,“当时的要求很严格,考试形式是先笔试再口试,口试有3个老师参加。有些老师还会给学生问一些课外的问题,并且是当场计分,当场告诉你有没有错,想偷懒、想作弊是不可能的。”李衍达谈道。
1958年,成绩优异的李衍达被挑选成为电子学教研组助教,辅导同年级学生课程。并且很快又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参加当时全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发工作。“那时粮食不够,经常吃不饱,研究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但我们天不怕,地不怕,非要做成不可!”
1978年,李衍达被选为我国首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奥本海默教授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兼修微型计算机。这对当时的李衍达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进修过程非常艰苦。“但我知道,国家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我要努力学到更多知识,并把它带回祖国。”
在美期间,李衍达所在的研究组主要负责信号处理的研究,专门研究相位的利用,这在当时是国际最前沿的课题。“我后来研究出一个办法,就是发现利用相位信号可以把地震波的时延求出来,这在地震勘探里面是一个关键问题。”李衍达说,“我的合作教授听了十分肯定,并鼓励我把这个工作成果带到美国最大的测井研究中心去作报告。虽然我们没有发表论文,但却感受到充分的自信。”这段研究经历对李衍达后来工作的启示是,研究过程要大胆,解放思想,要敢于做开创性的工作,树立科研自信。
回国前,他拜访了麻省理工大学颇具声望的清华校友林家翘先生,向他请教回国后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问题。林先生直截了当地回答:“搞研究绝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情,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次交流影响了李衍达回国后的整个科研生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成了他的科研座右铭。
求真务实 锐意创新科研人
1981年,李衍达学成回到清华任教,先在电子学组工作,后进入模式识别教研组。回国后,李衍达在IEEE Trans发表的论文成为清华1978年后评出的第一篇优秀学术论文。此后,他一直致力于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李衍达突破传统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构建了融合测井数据、地质工程师知识和地震数据的信息分析方法,并在胜利油田发现了3口新高产井。如今,将地震勘探、地质工程师解释与测井数据同时处理,人机交互的方法,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
1991年李衍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在各种荣誉接踵而来时,李衍达却把目光投向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领域。“那是1994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我很快注意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很多亟待攻破的难题。我当时想如果我们不奋力追赶国际互联网发展潮流、不开拓进取,我们势必就要落后。”李衍达说。1994年,李衍达率先在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建立网络信息研究组,并将多年研究的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控制和网络信息检索。他侧重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譬如人工神经元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进化算法的理论模型及其在网络信息智能控制中的应用,获得了多项成果。
此时,李衍达已近60岁,但他仍孜孜不倦,醉心科研。因为他再次发现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学术领域——生物信息学。“虽然我没学过生物,但是我对这一领域很感兴趣,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变化。”李衍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我们要着眼于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领域,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是信息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所以一定要开拓并深入。”从1996年开始,李衍达和自动化系、计算机系、生物系的专家学者率先展开这一科学前沿的探索。“也许因为太前沿,起初并没有太多人认同,但我没有放弃,这是因为无论是在我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还是在学生阶段,我的字典里面就没有‘放弃’两字。”李衍达说。
李衍达在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第十六届良师益友颁奖晚会上
敢于冒险 见识和胆识比知识还重要
在清华工作60余年来,李衍达已培育了多名院士,遍及海内外学界。关于指导研究生,李衍达认为要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培养他们的雄心壮志和学术志趣。他强调,敢于冒险是研究人员的一个本质特征,因为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都是一种冒险,如果没有冒险精神是不能做真正的研究的。“见识和胆识比知识还重要,真正的研究是开拓,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李衍达说。
李衍达以油气勘探为例讲述了见识和胆识的重要性——综合利用地震勘探、测井和地质的知识进行油气勘探。油层在地下几千米,我国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地震勘探,它的原理是在地面上爆炸一个炸药产生地震波,让地震波往下传播,因为油和岩石的密度不一样,所以地震波遇到油层会产生反射,在地面上用一个接收器接收这个反射波,根据反射波的时间,就能准确找到反射层。但是后来发现,用地震勘探打的油层有时是空的,没有油只有气,甚至打出水。后来,李衍达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搞不清楚水层油层的分别。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增加额外的知识,除了地震勘探以外,还要了解其他的先验知识,于是李衍达萌生了把地质师、测井师、地震勘探师的所有知识综合起来去找油的设想。
在当时,这是个很大胆的设想,在他提出来的时候,物探局的人都认为这个设想做不到。然而李衍达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有一天,常迵教授从国外回来,说国外有一种新型计算机,叫“工作站”,可以在界面上进行现实交互。李衍达敏锐地意识到他可以用“工作站”来实现三者之间的结合,于是这个大交叉的研究便轰轰烈烈展开了。
在李老师三、四届的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这个想法实现了,这一成果使得油气勘探的准确度大为提高。当时,研究小组在胜利油田帮助勘探一个油田,这个油田已经打出一口高产井了,但是之后两批地质师在高产井旁边定了两个井位,打了两口井都没有油,于是油田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李衍达小组,他利用之前提出的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勘探的方法,定了一个最有希望的井位,结果打下去果然出油了。两批地质师不服气,认为这是碰巧,就提出能不能在油田的边界上再打一口井,这个要求非常苛刻。李衍达小组就商量着试试看,于是根据他们的结果,在远端又选了一个井位,结果打下去,真的又出油了。至此,所有人都服气了。
李衍达道出了关键的一句话:其实见识和胆识比知识还重要。所以真正做科学研究,不能看别人的脸色,不能光想要发表什么文章,而要有真正的见识,要有自己的胆量,要敢于去做,不怕失败,不管前面是什么东西,看准了,就要做到底,失败了也认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出色的结果。
在谈及给研究生的寄语时,李衍达说到:“人生很短暂,我希望清华学生不要荒废人生。在最好的年华,把延续中华文明的旗帜扛起来,把中华文明再次发扬光大。清华学生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梦想,要有热烈的、好读书的精神,同时要不怕困难、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我相信你们是大有希望的,一定会做得比我们好得多。”
李衍达为2019级研究生新生讲座合影
李衍达院士的科研人生,可谓是清华学风的完美诠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八个字贯穿了他的一生。
少时求学,勤奋刻苦,笔耕不辍;
中年治学,认真严谨,严格要求。
学术道路,求真务实,砥志研思;
科研生涯,敢为人先,锐意创新。
李衍达与学生们在一起
(清华新闻网9月23日电)
供稿:自动化系
编辑:吕婷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