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绍荣教授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
讲述“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中的表观遗传机制”
清华新闻网1月19日电 1月7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37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医学科学楼举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教授以“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中的表观遗传机制”为题详细讲解了其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报告会由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颉伟教授主持。
高绍荣做学术报告。
2009年,高绍荣实验室依托诱导重编程体系,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证明了iPS细胞真正具有多能性。基于此,为了提高诱导重编程效率和iPS细胞的安全性,他们不仅发现DNA羟化酶Tet1可以替换转录因子Oct4在Yamanaka四因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还发现了即使在c-Myc存在的情况下Tet1亦可有效地降低iPS细胞的致瘤性。另外,为了寻找体细胞核移植重编程与诱导重编程之间的差异,他们利用Dox诱导体系进行连续诱导重编程。他们发现,与核移植重编程不同的是,诱导重编程持续代数远低于核移植重编程。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病毒介导的诱导重编程产生了许多点突变。另外,利用端粒酶敲除细胞进行重编程,他们发现诱导重编程获得的iPS细胞中线粒体并未完成“重塑”,仍呈与体细胞线粒体类似的形态与功能。而对于核移植重编程获得的ntES细胞,由于继承了卵母细胞的线粒体,所以这些ntES细胞不存在体细胞线粒体相关的缺陷。
讲座现场。
此外,他们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与组蛋白修饰相关去甲基化酶的缺失严重阻碍核移植胚胎的2-细胞和4-细胞发育率。在表达这些修饰酶类之后,核移植重构胚的囊胚发育率几近100%,并且出生小鼠率提高大约20倍。这些发现引出的热点问题获得了在座师生的广泛关注。
最后,高绍荣简要概述了其课题组利用诱导重编程技术进行的临床基础研究和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工作。此次讲座,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讲座结束后,高绍荣分别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
人物简介:
高绍荣博士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院长。
高绍荣博士主要利用体细胞核移植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从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与干细胞研究,在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等多项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中在2009年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实验室分别独立报道了iPS小鼠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的真正多能性,被美国TIMES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高绍荣博士担任“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供稿:生命学院 编辑: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