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名为“锦绣如意”,地处山水园艺轴中部,是北京世园会的标志性建筑和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自4月29日世园会正式开园以来,中国馆已经接待了超过百万人次的观众。在设计上,中国馆承担着彰显中国国家形象的使命,与园区山水格局相协调,使用最新的绿色技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表达园艺主题,兼顾会后利用。由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烈牵头的联合设计团队,承担了中国馆展览总体策划设计和布展工作。
作为世园会核心的中国馆,建筑面积达23000平米,展览面积达15000多平米。张烈以植物为笔,挥毫泼墨,带领团队通过两年的精心打磨,为世界呈现出一场园艺的视觉盛宴——“生生不息——中国生态文化展”。展览语言与建筑空间紧密相融,采用戏剧化的空间叙事手法,以“天地人和”“四时景和”“山水和鸣”“春江风和”“祥和逸居”“和而共生”之“六和”为题,依次布局形成九幕空间,带来循序渐进、步移景异的全新观赏体验。和谐质朴的中国生态观、江山多娇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整体观、成果共享的民生普惠观,以及共谋生态体系建设的全球共赢观……全部通过诗意的建筑语言诠释。
?点击观看视频《世园会中国馆:生生不息,锦绣中华》 作者:马森 清华电视台 刘蓓 张帆
美轮美奂的中国馆既凝聚了现代艺术的气息,又氤氲着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念的典雅之美。9个展厅的美好体验背后,是团队呕心沥血两年的匠心锤炼。
大国工匠 精益求精
走进中国馆,那面星光斑斓的五色夯土墙体必定让你印象深刻。为了让夯土墙呈现出预想的水墨艺术效果,20多位工人们在艺术家和建筑工程师的指导下,手工捶打,一层一层夯实墙体。在每一个白天和夜间,铸就星空。张烈感叹:“看着工人师傅一层一层地捶实夯土墙,我觉得很像做设计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行胜于言,一点点一滴滴不断修改完善,才能呈现出最好的作品。”
“天地人和”展厅那些生动的植物并非杜撰,全部经过了详细考究。《诗经》三百余篇诗歌中,歌颂描述的植物就有一百多种。为了保证信息准确,设计团队中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背景的校友张雯仔细将《诗经》中所描绘的植物进行提炼和梳理,选用了二十四种植物,涵盖观赏、器用、祭祀、药材、染料等类别,用亚克力浇铸成植物标本水晶块,辅以背景简拙的古人生活场景岩画,借意蕴优美的诗句表达先民对自然植物、园艺种植的朦胧认知与朴素情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艺技融合 巧思出新
“山水和鸣”厅中有一处半露天的圆形庭院,水流倾斜而下,雾气升腾,好似仙境一般。然而这样别具一格的展厅在原本的规划中只是一处普通的下沉露天庭院。一年前,张烈团队在完成了最初整体设计方案后,突然被告知中国馆室内使用规划改变,生态展厅由原来的一层挪至地下。展览空间大幅缩小,还有三分之一为室外场地。这意味着一切都要推翻重来!然而张烈并不气馁,认真分析研究,在十分复杂和不利的空间条件下,做出了全新的特色和亮点。山水和鸣展区就充分利用圆形下沉水院建筑空间特点进行设计,达到与外部景观相呼应的效果,仿佛与自然共享天地,和谐统一。
“春江风和”厅以《富春山居图》为题,以植物艺术装置结合光影艺术手法,生动再现富春山居图的水墨意境。不通电时,水墨版跃然于眼前;通电后,植物版的经典画卷则映入眼帘。
然而这短短几秒钟的艺术效果,却在设计之初差点被抛弃。博览会不是纯粹的艺术展,张烈还想把《富春山居图》的内容和故事呈现给观众。在确定使用植物元素再现《富士山居图》的基本目标后,深化设计和实验开始紧张地启动。主创团队包括美院校友王国彬、枣林等初步确定了纯植物造型的方案。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实际创作过程中的难度远远超过了预想。
被邀请来进行创作的校友郭子龙最初做出的两版植物光影造型都不太符合预期,虽然有水墨的气韵,但和《富春山居图》的画面相去甚远。而此时,距离截止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周。张烈动员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想办法,在推演了无数种其他的可能性之后,他终于作出了艰难的决定——还是要继续用纯植物来做造型,但要对植物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规整和约束,而不能是自由的状态。“如果能实现全部用植物做出来的话,将会是很牛的一件事、也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因为用任何其他的材料来做,有可能做得更像富春山居图,但是就失去了我们用植物园艺来表达这幅画的初衷。”张烈说道。在最后时刻,大家加班加点,郭子龙几宿没睡,终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设计团队巧妙利用科技手段,并以相关诗句为引,揭示中国山水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以及对充满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
以《十八学士图》和圆明园盛景为代表题材,“祥和逸居”厅采用创新的空间递进式全景影像,给观众带来深度的沉浸与穿越感,结合纱幔和影像光影,让观众犹如步入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圆明园四时景图的指导团队正是对圆明园进行数字化复原的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团队。张烈认为,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在规模上、规格上和技术上等各方面都代表了古代园艺发展的巅峰。这里选取了圆明园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景观,通过数字化的手法,再现圆明园从冬到春四季的变化。
为了实现浸入式的效果,张烈团队做了步入式的多幕影像空间。四重空间中有两重使用了纱幕投影,它有半透明的效果,既能够呈现三维影像,又能够让大家看透空间,产生比较丰富的视觉感受。这样的空间效果也是团队和负责影像制作的清华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等多次碰撞出来的想法。
呕心沥血 和而共生
在“和而共生”展厅播放的影片背后,有一道墙体倾斜近45度的背景墙,它与“祥和逸居”展厅垂直的背景墙构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入口是一处小小的暗门。门后,则是一个与美轮美奂的展厅迥然不同的世界。
昏暗的灯光照着两张方桌搭建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正在工作的电脑,工作人员随时检查旁边主机的运行,这关系到85台投影仪能否正常运转。人多时,地上的油漆桶和木板就代替了凳子。灯光无法触及的地方还摆放着两张床,困了的人就在这里稍事休息。但是张烈很少在这里休息,在每一个工期紧张的夜晚,他都是整晚穿梭在场馆里,督促工程进度,沟通指导布展。“最难捱的是冬天。春节大家还在这边,场馆里一开始没有暖气,非常冷。”
临近开展前的一个月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小屋里的人进进出出,更多的时候是在场馆内不停地走动布展。团队人员每天都是凌晨2点收工,早上7点开工。
张烈表示:“能在这样一个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同时也是国家重大的主场外交场合中留下自己的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幸运……这可以算是我设计生涯中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个作品,也是我几十年的学习和从业经验中倾注了最多心血和最多灵感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我们用了许多新媒体的手段,把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科技、展览和园艺作了很好的结合,这是我所满意的、也是收获最大的地方。”
结语
以“生生不息”为理念、以“锦绣中华”为意象、以“园艺植物”为载体、以“生态人文”为核心,清华人用他们的工匠精神和锦绣妙笔,用诗意的中国语言,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生态文化精神,向世界呈现出中国园艺展览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