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清华的演讲:梁启超的《君子》

2014.07.21
    • 供稿映像设计组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张铮
    • 图片清石
    • 编审赵鑫、尹霞、吴琼
    • 设计 张颖、王寅

  1914年的世界动荡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绵延欧洲;中国刚刚告别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在列强环伺之下仍举步维艰、内外交困。

 

  这时,北京西北一隅,初创的清华还叫做“清华学校”,刚刚迎来第二任校长——周诒春先生。就在这一年的11月5日,应周诒春校长的邀请,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先生,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1914年的梁任公先生早已名满天下,著作等身,他积极地为中国的发展奔走奋斗,也在国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现在,让我们遥想一下当年的情景吧。11月的北京天气渐冷,梁任公先生或许身穿西装,项戴领结,内衬马甲,胸前悬着怀表,款款上台,操着一口略带广东口音的“官话”开始了题为《君子》的演讲。

 

  “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一开口,梁先生即阐述“君子”的含义。在简略比较英美教育与我国教育对人格养成的功能差异后,他引述了《易经》中的“乾坤”二卦来解析他认为的“君子”:“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接着,梁启超先生具体解释了“君子”的含义,并对清华学子提出期望:“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

 

  这篇演说词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中刊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此后也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在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清华便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镌刻在巨型校徽上并镶嵌在舞台正额,激励后学。梁启超先生此后与清华颇多接触,并于1925年至1927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为清华作出许多重要贡献。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9499威尼斯官网-主頁欢迎您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