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互励共勉  为理想携手前行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工作会议召开

  清华新闻网4月29日电 (特约通讯员 苏 芃  张文雪) 4月17日上午,“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工作会议在清华学堂召开。副校长袁驷出席会议并讲话。

图为袁驷(左六)与各位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合影。

     数学班首席教授肖杰、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化学班首席教授张希、生命科学班首席教授施一公、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姚期智、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以及各班项目主任张友金、李师群、刘冬生、刘栋、徐佳、朱克勤等参加会议。教务处副处长张文雪主持会议。

图为袁驷讲话。

  袁驷首先代表学校向各位老师对学生培养和“学堂计划”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袁驷指出,2009年“学堂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先后启动。迄今四年,计划的实施取得积极进展,增强了进一步开展计划的信心。袁驷强调,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价工作,加强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外、各班相互之间、校内点和面、过程和产出、在学和发展等方面的结合,推进计划的持续深入开展。

  张文雪在会上简要介绍了“学堂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就本年度主要工作特别是开展阶段性总结评价提出工作建议。张文雪表示,计划实施四年来,学校逐步明确了“领跑者”理念,积极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展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和交流,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图为姚期智发言。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姚期智首先做了《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的报告。作为“学堂计划”的领跑者,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卓越成效,在国际学科评估中被誉为拥有“一流的本科生和一流的本科教育”,2012年经专家一致推荐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姚先生认为,本科阶段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思维方式成型的重要时期,对于学术人才而言将决定其学术生涯的广度与深度。精英教育要从本科开始。姚先生介绍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三个主要创新点:创建了强化基础、探索前沿的知识体系;创新了深耕精耕、启迪思维的育人模式;开拓了大师引领、自我超越的成才途径。姚先生还阐述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推陈出新,重建知识体系;汇聚名师,推进大师教学;精耕细作,创新教学方式;学贯中西,融入国际前沿;知行合一,感悟行业潮流。

  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介绍了四年来钱学森班师生的思考、实践和初步成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寻求师生共赢、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建立更全面的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潜力的学生选拔和流动机制,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尤其是提高课业挑战度和课程可选度,创建了以“猫头鹰”实验室为代表的学生创新研究活动实验室,大规模实施国际化培养和通过研究来学习。

  钱学森力学班委托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课题组持续开展了近四年的教育教学跟踪研究。博士生陆一代表课题组以《在机遇与挑战中探索》为题做了关于钱学森力学班教育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从招生、自主学习和效果三个方面,分析钱学森力学班由管理者、教师、学生构成“教与学共同体”,在共同体和过程追踪研究的多重互动中,招生的识别匹配、课程与培养方案、师资培养、学业评价、本科生科研与导师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积极有效的改变。举办实验班,不仅通过使用资源来产出人才,还可以为更广泛的教育改进做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探索,并且为未来的教育培养教师、创造教育资源。教研院常务副院长、导师史静寰教授进行了点评。

  在随后的交流发言中,各学科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分享了一年来的工作思路、进展成效和对未来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思考,对学校实施“学堂计划”及国家实施“拔尖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希望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数学班首席教授肖杰认为,“学堂计划”最重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数学学习研究的优秀学生,更在于对整体人才培养发挥了极大促进作用。数学学习需要兼顾坚实基础和接触前沿,要让高水平教授在教学一线直接参与基础课教学,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尽早在数学的主流方向跟随国际数学大师学习工作。同时希望将“学堂计划”从本科培养分别延伸到中学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延伸到中学生培养,在中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已取得显著成效;延伸到研究生培养,使学生本科毕业后,既要有部分学生进入国外一流大学的核心数学研究领域,也要有部分优秀学生在国内继续深造。

 

图为朱邦芬发言。

  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回顾了从1998年基科班到现在物理学堂班的发展历程。朱邦芬院士认为,“学堂计划”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所谓好环境应包括六个要素:即一批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激励和切磋;追求真理、发扬批判精神的学术氛围;世界一流的良师以及师生间经常的面对面讨论以至辩论;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及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国际化、开放的环境和实质性的交流;师生安心学习研究的软硬件条件。物理学堂班继承和发展了基科班的成功经验,在帮助学生树立学术理想、自主学习研究、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显著超越了以往局限。执着于物理学术研究、自主举办学术沙龙、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学术导师在学堂班已然成风。通过与世界优秀同龄人的交流互动,学生的自信心和多方面能力大大增强。朱邦芬院士表示,对“学堂计划”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图为张希发言。

  化学班首席教授张希院士发言中强调,“学堂计划”的实施为化学系带来的最重要变化是凝聚全系教师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研讨已成为常态,带动了化学系教学改革。在“学堂计划”支持下,化学系增开加强前沿、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立“创新研究计划”,建设高分子化学、化学生物学、计算化学等实验室,开设探索性实验课程。课程、研究计划和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共同提高。每周三晚固定举办学堂班会,首席教授、专家学者、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主角。化学班还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交流,组织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访问、参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交流,开阔视野,增强自信心。

  生命科学班项目主任刘栋教授的发言让与会人员对生命科学班为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而开展的工作及成效留下深刻印象。生命科学班要求学生必修施一公教授开设的《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逻辑》和美籍教授开设的《学术英语写作》,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学生畅谈学术人生。每周举行一次文献报告或研究计划报告会,逐步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同时进行严格的学术演讲训练。已举办两届学术年会,杨振宁先生曾作为特邀嘉宾发表演讲并和学生充分互动,每位毕业班学生用英语报告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写成一篇规范的英文学术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资助学生赴国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还自发举办学术沙龙,交流各方面的研究进展。

  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政策研究室、教育研究院、学生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供稿:教务处 编辑:冰 冰

 

2013年04月29日 13:57:1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