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马兰花开》第二轮公演 邓稼先事迹感动清华师生

  舞台太有限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也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在他壮丽的生命长河中采撷几朵浪花呈现给大家,他的崇高伟大远远不止这些。希望通过这部话剧,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像邓稼先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梦”奉献一切的感人经历,也更好地激励我们为今日“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胡和平

  清华新闻网5月27日电(记者 赵姝婧 通讯员 李鹏飞)“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再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用它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它永不停息的强国梦想!”5月17日晚,在清华校园原创话剧《马兰花开》最后一幕的舞台上,满头银发的邓稼先饱含热泪,与他的同事、亲人和挚友一一话别,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愿像马兰花一样尽情绽放,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无怨无悔。当悠扬深情的主题曲再次响起,观众们眼噙泪花,长时间热烈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应广大师生要求,继4月26日~28日《马兰花开》在新清华学堂首次公演三场之后,5月17日~19日,《马兰花开》进行了连续四场的第二轮演出,吸引了7000余名清华师生和各界嘉宾到场观看,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副校长邱勇等校领导先后观看了本轮演出。

  就在第二轮演出的前一天,5月16日,胡和平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们分享《马兰花开》以及“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背后的故事。胡和平说,邓稼先是 “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清华校友,在清华校园里宣传他的事迹,对校园文化、对清华精神、对现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非常有意义。他回忆说,在话剧创编过程中,参与人员在讨论剧本时多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演出之后,《马兰花开》在校园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很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结《马兰花开》打动人心、演出成功的原因,胡和平认为最核心的就是邓稼先的事迹太感人。话剧刻画了一个真实的邓稼先、一个纯粹的邓稼先,邓稼先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纯粹高尚的人格魅力无不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胡和平强调,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开展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培养人的重要方式。以话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同学们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邓稼先等无数先辈为之拼搏奋斗,现在我们通过《马兰花开》纪念和缅怀他们,也会激励师生为实现 “中国梦”而奋斗。

  梦想催人奋进,奉献感人至深。机械系退休教师、清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严鸢飞在观剧过程中几度落泪:“这部话剧带给我的感动难以表述,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树立为祖国奉献的责任心,真正去做一些有益于国家、无愧于生命的事。”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生孔令昭感动地说:“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比如理想、信念、大爱。”很多学生观剧后在人人网上留下感言,表达自己受到的震撼和启迪,以及对 未来人 生道路的思考。

  5月19日下午,在京的近300名专家及家属也观看了《马兰花开》,部分专家代表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专家们对话剧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在剧情中找到了共鸣,深受感动。

  本轮演出是首批演员最后一次联袂亮相。由于毕业等因素,一些学生将离开剧组,剧组将招募新一批演员,为即将开始的暑期巡演作好准备。

 

邓稼先,那些戏里戏外的故事

勇攀科学高峰

        由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当年造原子弹非常不容易。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白手起家,从头学起,用8年时间逐一攻克难关。他作出了很多科学创新,比如话剧中提到,当时美国和前苏联造原子弹时用的是枪法,而邓稼先直接运用了内爆法。他们严谨求真,足足进行了九次理论计算,体现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

    邓稼先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了 28年,为了大家,顾不上小家,四处奔波。因为保密的缘故,他的工作连家人都不能告诉。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岳父许德珩在知道原子弹爆炸以后非常高兴,说中国的科学家太了不起了,这是谁做的这么好的工作?后来有知情人对他说,回去问问你的女婿吧……

无私忘我的奉献

  话剧里有一个情节非常感人,那是真实的故事。当时邓稼先已患癌症,但就在治病前夕,他不顾身体虚弱,坚持亲自下到地下核爆炸试验现场排除险情。由于过度劳累,当晚他就晕倒了,紧急抢救了整整一夜才苏醒。

永恒的骄傲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首先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有无外国人参与,邓稼先回答,除了早期得到苏联少量帮助外,研制工作全部由中国人完成。杨振宁当时热泪盈眶,不能自持,连忙到洗手间去擦眼泪。后来他写了一篇深情的文章纪念邓稼先,名字叫做《永恒的骄傲》。文中赞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剧组手记

《马兰花开》之“加减乘除”

  《马兰花开》总编剧、清华电视台主编 覃川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作为编剧组的成员之一,我全程参与了这部校园原创话剧的创编,其间一次次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也收获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体验。

  准备阶段做“加法”。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人物的原则,我们参考各类文字和影视资料达80部,还拜访了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女士、前往位于四川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采风、与邓稼先生前的同事和助手座谈等。了解越多,崇敬之情越深,这又激励着我们向更高的标准看齐,尽力做到厚积薄发,“每一细节都有出处”。

  剧本创作做“减法”。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又四个月,曾大幅度修改或再创作20余次。我们每周定期讨论,反复斟酌修改。最大的困难是在众多素材中进行取舍,忍痛割爱地做“减法”。这好比雕像的创作,只有一次次打磨,才能完成生动细腻的精品;也如邓稼先的人生,在“舍”与“得”之间凸显价值与伟大。

  舞台呈现做“乘法”。导演团队为《马兰花开》在舞台这一特定空间的艺术呈现作出了关键性贡献。立足于话剧的语言和形体魅力,充分调度灯光、舞美、道具、化妆、服装、升降乐池等要素,再融合音乐、舞蹈、影视、朗诵等艺术形式和多媒体元素,使得全剧刚柔并济、青春向上、干净明快,许多场景和细节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这种再创作在艺术效果上是具有质变意义和倍增效应的“乘法”。

  反馈总结做“除法”。无论是参加过“两弹一星”研制的老校友、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专家,还是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们,都一致对《马兰花开》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予充分肯定。我们要从众多评语和反馈中总结经验、凝练规律,为今后校园文化及原创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为探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特别是艺术与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提供积极的指导。

  《马兰花开》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它能像原子弹里的中子源一样,激发“原子”们产生“乘方”般高速扩增的链式反应,让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在清华园中、在中国大地处处花开、时时绽放!

“宿世的情人”

  新闻学院2012级博士生、邓稼先扮演者 梁 植

  马兰花是老邓最喜欢的花。其实他喜欢的事情还有很多,听交响乐、看京戏、下围棋、打桥牌,不一而足。他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对周遭的一切,始终保持着如孩童般的纯真与激情。坐在老邓的书房里,一切都和30年前并无二致:老式的木质地板还在吱呀吱呀地唤着男主人的名字;满满一抽屉的唱片和磁带都眨着眼睛,等那双熟悉的大手再把它们捧回手心;桌上的钢笔和算纸乖乖卧着,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再过一次瘾———仅仅靠几行估值就跑赢了一屋子的大型计算机。突然,许鹿希先生顿了顿,说:“要是没有这个事,我和邓稼先会过得很快乐。”

  那个瞬间,我所有的观察、思考和记录都停止了。我只是默然地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她也低着头,叹出了一口气。我原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问问、聊聊,也许,是不那么艰难的事。没想到,依旧残忍至斯。我错了。大错特错。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下定决心,要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事情、值得我们以毕生的快乐和幸福为代价去拼搏?

  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绝大多数人为这变化提供量变的积累,极小部分人为这变化确立质变的保证。质变者需要比量变者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往往,更严酷的牺牲。然而,因质变而引发的社会跃迁给质变者带来的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又岂是量变者所能感受到的?老邓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的小型化和核能的和平利用所做的工作足以让他在任何时刻微笑着面对世间。他是幸福的,只是,他幸福的是国家的幸福罢了。

  马兰花的花语是 “宿世的情人”,乍一听来,似乎难以接受。然当独步于生迹罕至的戈壁之上、目之所及尽皆苍茫之时,若有几点恬淡的紫,欣欣然盛放于世间,风起时翩然而舞、落脚处温润四方,岂非遗世独立之情人唯可比之?许鹿希与邓稼先的情分正是如此。试想这情分透过时光、尝尽沧桑,大爱已将小我变了模样。爱汝之所在,体君之所想,邓稼先、许鹿希,对国、对家,心无怨、情无殇。

   对这个角色了解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动。希望可以通过我的理解,将这个角色还原一个令人尊敬和感动的女人。———人文学院 2012级硕士生、许鹿希扮演者 张紫薇

  邓稼先的精神在演出中传承着,我们一定要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造,特别能奉献!———计算机系2011级本科生、杨振宁扮演者 钟华

  我们应该庆幸,能通过这部剧体验更多人的生命,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建筑管理系2012级硕士生、学生艺术团辅导员黄禹

 

观众感言

一个真实可信的邓稼先

        校友 金其杰(1963级力303班)

        我曾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工作过许多年,因此对他的音容笑貌、为人处事非常熟悉。观看话剧《马兰花开》时,随着剧情的展开,自己似乎慢慢融进了剧中,一直看到终场。我感到剧本编得不错,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邓稼先、可信的邓稼先。

  《马兰花开》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1963年7月,我们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力303班有6名同学毕业后被分到了二机部九所。老邓(不论他是理论部主任还是后来成了九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我们从来都叫他老邓)与我们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专家与一般科研人员的关系,但更是同事与朋友的关系。

  这里讲一件小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能力不足是九所的一大困扰,老邓对此十分清楚,也十分着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已有些单位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性能较高的计算机。我们很想了解些情况,于是老邓带着我们去了石油部在涿县的物探局,他们刚进了两套系统。一共去了六七个人,当时九所只有一辆苏联产的老旧吉普车。那时北京到涿县的路况很差,车虽然走得不快,但颠簸得厉害。现在想来其实那时老邓已经有病在身了。从涿县回到北京已经很晚,老邓就让司机把车直接开到西四丁字路口的一家小吃店,请大家吃了馄饨、包子后才回家。

  母校校训中有 “厚德载物”四个字,老邓就是一个“厚德”之人。感谢《马兰花开》剧组的辛勤劳动,塑造了一个让人信服、感动的邓稼先!

精神的鼓舞,艺术的升华

        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论系党支部书记 陈池瑜

        观看《马兰花开》这部话剧后我由衷地赞叹,真的非常出色!剧情质朴感人,抓住邓稼先几个关键的人生转折点,展现了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真实风貌和为国家科技发展艰苦工作的伟大精神与感人事迹。同时,剧目在艺术形式上也有很大突破。话剧多以对话和独白为主,《马兰花开》却做到了与时俱进,综合运用舞蹈、音乐、灯光、多媒体、影像等具有深刻感染力和画面感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演出效果,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享受。此外,《马兰花开》拓宽了文艺作品的题材范围。在科技成为当代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今天,应该有更多的文艺作品表现科技生活,《马兰花开》在这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总体来看,《马兰花开》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道德价值,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当今的科学工作者、青年学生和我们每个人都能产生很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决心。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像《马兰花开》这样表现科学家和身边楷模的优秀校园文艺作品,也希望《马兰花开》能够走出清华园,面向全国各高校和社会公众巡演。它还可以拍成舞台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邓稼先为祖国献身的感人一生,学习领会邓稼先爱国奉献的伟大精神。

   来源:新清华 第1918期 2013-05-24

2013年05月27日 15:59:4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