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9月15日电 9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和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向该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
9月8日晚,教育研究院党委在线召开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组织师生代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教育研究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教职工代表、研究生代表共17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主持。
参会人员合影
院长石中英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先后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大先生”的殷切期望。这次总书记给“优师计划”同学的回信,既是对北师大的期望,也是对师范院校广大师生的期望,更是对全国1844万教师的期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教必先兴师,强教必先强师。此次回信是总书记有关教师工作新的重要指示,大家要结合总书记以往有关教师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来深入学习。教研院每年都有毕业生到高校和基础教育一线做老师,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能够使我们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教育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对今后做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院领导班子成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院党委副书记乔伟峰介绍了“优师计划”的实施背景,认为加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回信对引导鼓励教育研究院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具有指导意义。副院长赵琳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激发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研究院要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人才。副院长韩锡斌表示,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师资缺乏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总书记的回信嘱托“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鼓励同学们去一线实践,培养他们的教育情怀,为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副院长张羽分享了两点感受,一是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要加强价值导向、制度激励和保障;二是对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未来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工作。
教师代表、院党委委员文雯分享了暑假去湖北恩施走访中小学的感受。她提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优质教师不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乏专业老师辅导等问题。教师代表、院研工组组长郭菲谈到,教育研究院近年来有17名同学获得启航奖,去年的保定教育调查实践让同学们深受教育。清华也有很多有志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教育研究院的辅修课为他们补充了教育学的知识。党委组织员、职工代表崔丽表示,作为教育研究院的一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努力做好本岗位工作。
教育博士生代表、研究生奖助办康妮老师谈到,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激励和重托。2020级博士生季洋表示,总书记的回信让他深受鼓舞,自己要努力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1级博士生周溪亭认为,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让全社会增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2021级博士生钟今瑾表示,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2021级硕士生路超结合个人经历表示,将在老师们的培养和个人努力下,成为有能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的人。2021级硕士生孙琬琰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发奋学习,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2021级杨钰鑫说,要向优秀的同辈学习,不负韶华,不负清华,走入基层,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刘惠琴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总书记的回信和之前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对高质量教育和优秀教师队伍的期待。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既是要求,也是激励。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才能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总书记的回信再次提到“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教育研究院有很多同学毕业后在一线教学岗位工作,或者通过选调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全院教师要不断引导同学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供稿:教育研究院
编辑:覃霞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