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0月20日电(学生通讯员 张茜)10月15日下午,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军在第六教学楼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为题,为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参与讲座的师生剖析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观象授时体系,分析了该体系如何形塑中国特色的时空观。
王军作分享
讲座伊始,王军提出中国所在地区一万多年前已产生种植农业,这意味着这一地区的人类已准确掌握了农业时间,并必须通过天文观测得以实现。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方法,衍生了时间与空间密合的时空一体观念,此种时空观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塑造了时空密合之人文观与敬天信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催生了以天地自然环境为本体、整体生成之规划法。王军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可概括为“昼测日影,夜观星象”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据前者通过“立表测影”,以知东西南北,进而掌握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获取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这是最古老的正位定时方法。王军表示,这套观测体系展现的“中”字形对中国建筑乃至城市、村镇以中轴对称的“中”字型布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并阐述了子午线、卯酉线与二至二分对应关系,以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为例,强调中国古代观象授时体系关乎社稷安危和推行教化之治。
王军以甲骨文及金文“龙”字与东宫苍龙星图、“河南洛书”之河图等为例,阐释了二十八星宿观测中子午线是观测前提,观测南中天星象衍生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文化观,并表示二十八宿绕北极,北斗健行其间,银河从中穿越,春夏秋冬、阴阳五行由是而生,这是古人所理解的天道。王军说,东西方因天文观测方法不一而时空观迥异,此种时空观的差异对中西方建筑艺术亦造成根本影响。西方并无时间与空间合一的文化传统,其形成时空合一之认识,还仰赖文艺复兴以来因望远镜的发明而对光速的认知,因为光速的存在,肉眼所见不同距离的空间存在时差,空间的距离也就是时间的距离。中国有时空密合之观念,强调流动的空间即流动的时间。这一观念不仅塑造了中国特有之艺术境界,还深刻影响着中国“天人合一”的用事制度与哲学思想。在这样的认知体系中,中华先人秉持万事万物如同星回于天,都有一个循环周期的理念,笃信人文秩序须遵从自然秩序,顺时施政,此即天人合一。特别是中国古代以合时宜为法、以不误农时为纲的用事制度,不以伤害生态环境、破坏天人关系为前提,可谓极值得敬重的文明样式。
现场观众提问
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王军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东西方星象观测之差异、从国土尺度理解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讲座》第六讲,由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王军,高级记者,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史、梁思成学术思想、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著有《城记》《历史的峡口》《建极绥猷:北京历史文化价值与名城保护》等,获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