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教授主讲“人文清华”讲坛第七场: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
清华新闻网12月22日电 (实习记者 鲍涵)12月20日晚,著名学者,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人文学院教授汪晖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提出人类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作为对人的研究,当代人文学科面临重大挑战。演讲于新清华学堂举行,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校党委书记陈旭、校党委副书记邓卫到场,与清华师生一起聆听,网易、搜狐、凤凰、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全程直播。
汪晖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
汪晖回顾了促使现代人文学科诞生和发展的四个维度。首先,它伴随着神学与经学逐渐失去其神圣性和支配地位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东西碰撞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以北洋水师学堂为例,现代中国的大学是救亡图存的产物,并非从中国人文传统中衍生。“五四文化运动”激发了学科改革,这种救亡图存背景下的文化辩论,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欧洲神学内部无条件追问的传统,又有别有诸子百家、稷下学宫的争鸣辩论,跟原有的中国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史知识发生了断裂。
另外,现代人文学科的发展一直处在与科学领域的博弈中,既深受现代科学方法的影响,又力图证明自身不同于科学及其方法的自主位置。科学理念进入中国后,原为总体概念,并未分解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科学替换传统世界观,成为宗教一般的新信仰。科学的限度在哪里?科学之外还有别的知识吗?科学能够解决人生观等所有问题吗?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等争论,试图澄清和解答这些问题。
同时,现代人文学科的发展与知识界的形成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专门化的学术研究与思想文化运动互相促进。说到这一点,汪晖以他担任《读书》主编的经历为例。《读书》有如圆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思想派别、不同观点立场的人,可以在圆桌上进行重要的辩论,这些激烈的辩论能够促进知识的发展,激发年轻一代探求问题的热情。
汪晖认为,目前人类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崭新阶段,基因技术、数字技术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连人的生产过程都有可能面临重大变化,而人文学科由于其特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今天能否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变化,还是一个问题。19、20世纪形成的知识范式越来越难以解释社会变迁中的诸多问题,人文学科形成历史过程中的局限性逐渐暴露。
汪晖具体阐述了人文学科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全球化、区域化进程中,全球近乎统一地按照西方思路来分类学科,那么如何去估价现代人文学科的学科分布?如何去估价自身的人文传统?如今的知识分类需要重新思考现代的学科制度跟中国知识传统、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没有将人类导向彻底“脱魅”的世界,宗教的各种传统伴随着世俗化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人文学科,介于经济(拜物教)和宗教世界观两种力量之间,这门在诞生过程中就与与宗教世界观的斗争、博弈、纠缠的学科,它的使命将被如何重新界定?
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等自然科学将对人类的存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人文学科经历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博弈和分离,通过对科学主义的批判赢得了人文学科的自主性。但是在学科对立的条件下,如何重新界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人文学科如何既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对其发展保持批判性的反思?
航海技术带来空间革命,进而影响整个人类对于国家、主权、领土范围边界的认知;数码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得人文研究的领域和边界发生重要改变。应当如何估价数码时代的人文学科?
学术分科的合理性在于,通过专业学术积累推动学科持久发展,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如何避免一般意义上专门知识的积累,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如何在专业化背景和市场化条件下重塑“知识界”,推动专门学科之间的跨界对话?
层层追问,引导听众思考和探索人文学科的未来,现代以来人文学科所经历的变化,实际关涉的是人如何在历史和未来中理解和处置自身的问题。在汪晖看来,人文学科必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知识分子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带有自主、批判、创造力的追问状态,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提出有积累、有质量的问题。
“人文清华”讲坛现场。
演讲结束后,现场和直播平台的观众与汪晖进行了交流。
“人文清华”讲坛是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发起的大型活动,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已举办7场演讲,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等清华学者,和清华校友、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与听众交流。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