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零点后
——向清华园所有劳动者致敬
学生记者 萧嘉 丽坦 藤子 裕程 哨哨 记者 周襄楠
白天的清华园,风清气爽,书声琅琅,明媚宜人,你可曾见过她半夜时分的模样?
午夜的清华,零点后的时刻,这里同样是生动的、美丽的。
每天,在你洗漱完毕进入梦乡的时候,清华园里总有这样一些人,在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的工作,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深夜外卖人
从中国农业大学南门到清华学生公寓14号楼,距离大约2900米,接单37分钟后,外卖送餐员马现岑在凌晨00:05到达学生公寓14号楼下。
旁边的修车摊已经打烊,在他打完电话的1分21秒之后,一个穿着睡衣的男生出现,取走了他手里的驴肉火烧和西红柿鸡蛋汤。
做完晚上最后一单生意,马师傅要再花大概20分钟回到位于清河的家。这是他今天给清华送的第二单夜宵,这一单,可以赚8块5毛,其中有2块是22:00-24:00才有的夜间补贴。
外卖车辆划过东门。 荆明轩 摄
仅是美团,全国一天就有1000万单外卖。京城里有无数送餐员,但每晚22:00之后,六道口附近依旧接单的送餐员只剩下5个,马师傅就是其中之一。已经送了一年半外卖的他,能随口说出六道口附近仅有的四家有夜宵的餐馆名字。
马师傅每天刷手机查单的频率以秒来衡量。很多时候,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店名,单就已经被别的外卖员抢走了。上个礼拜,他一共送了148单,准时送达率100%,用户评分平均4.8分,获得了“金牌配送员”称号,并拿到了100块奖励。如果再多拿几单,说不定可以成“钻石配送员”、拿到200块奖励。当然,前提是客户评分在4.5分以上。
相对与其他订餐者,学生很少会无理取闹。但马师傅坦言,也有让他在楼下等了30分钟还不来、反而给他差评的人。他每天6点起床,夜里1点睡觉。这一切,为了能给在保定念中专和石家庄念本科的两个闺女每月各打1500块的生活费。
夜色中的外卖送餐师傅。 焦欲程 摄
景晖同学则是会在深夜点外卖的那些清华人之一。目前,他在金融街的一家券商实习。午饭和晚饭会在办公楼附近的餐厅解决,最常吃“洞庭会粉蒸肉”和太興茶餐厅的叉烧饭。他一般会工作到晚上11点回学校,不点夜宵会饿得睡不着。从灵境胡同到五道口大概需要33分钟,然而每晚下班时,开往安河桥北方向的地铁早在一个小时前就停运了,他只能打车回清华。
路上他喜欢插上耳机听些轻音乐,比如维瓦尔第和肖邦。比起白天,他说他更喜欢北京夜里的样子。他也会经常思考玩命似地逼迫自己成长的意义,可当车停在东南门门口的时候,依旧灯火通明的“清华科技园”和不远处的主楼,总会给他一些莫名的心安。他知道,这种心安来自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努力。
深夜实验室
同样晚归的,还有靖怡,她是研究结构生物学的博士生。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科研成果,她需要用冷冻电镜来观察蛋白质结构,并用液氮把蛋白溶液瞬间冷冻在玻璃态的冰中。然后用电子束从不同角度照射样品,最终通过一系列投影重构完整的蛋白结构。她把这个过程叫做“收数据”。
实验室所用的冷冻电镜造价不菲。经历了五次观摩、一次理论考试、五次一对一操作教学和一次操作考试后,靖怡终于获得了资质,可以独自操作这台昂贵的仪器。
目前这样的仪器在清华只有3台。因为实验资源弥足珍贵,靖怡所在的课题组需要和其他组共享仪器,她每周只有3天可以使用这台仪器。正因为如此,靖怡格外珍惜能上机实验的机会。为了能有个更好的实验结果,晚回宿舍几小时,已然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收数据”并不是生命学院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提取蛋白上。为了成功提取均一完整、浓度还不太低的蛋白,要不断寻找合适的条件。为了提取几十微升的蛋白质,可能一次就要摇几十升的菌液。要知道,饮水机上的水桶,一桶还不到20升。
靖怡说,做生物研究看起来容易出成果,但这正说明生物研究更新换代非常快。要想做好科研,必须适应学科发展的快节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她的实验室是10点签退,但很少有人会真的10点离开。每次12点走出生命学院大楼的时候,她会看到许多实验室的灯还亮着。
夜半宿舍敲门人。 孙世然 摄
此时,化工系生化研究所的努尔艾力同学正坐在实验室书桌前,一页一页翻着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开学以来,他几乎每天都从今天干到明天,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一两点再正常不过。
目前,努尔艾力研究的课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在课题组之前没有接触过。他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不是很熟悉,在没有前辈可以请教的情况下,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为了能在组会上熟练地把文献讲给大家,他必须将之烂熟于心。
他说,读硕士以来,印象中离开实验室最晚的一次是:好像一天一夜没离开。那是在一次组会前,他原本做完PPT了,但是总感觉这个文献质量比较差,对伙伴们没有实质意义,于是重新找文献阅读,又通宵重做了一个。
“虽然看着辛苦,其实我过得很充实。有时候确实难免要熬夜,但还是会争取早睡,保证一天6个小时的睡眠,毕竟不能毁了健康;而且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知识,课题慢慢地前进,内心还是很愉悦的”他说。
深夜与文献相伴的努尔艾力。苏丽坦 摄
考虑到安全因素,10点以后大部分同学都会离开实验室。静悄悄的实验室里无人干扰,极其适合阅读和思考。所以,他特别珍惜晚上这效率最高的三、四个小时,自己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查阅文献。
深夜试讲会
与实验室的安静、学生综合服务楼里的喧闹不同,观畴园食堂地下的“紫荆书咖”却传来上课的声音。这不是深夜补习班,而是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的“A.I.GO”机器人课程支教项目试讲会。
深夜试讲会上的激烈讨论。黄萧嘉 摄
此时,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会长、心理学系大四学生陈夏瑜正坐在桌旁,听着自动化系2016级的刘清源“小老师”试讲“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书桌旁,还有另外两位同样来自2016级的“小老师”和3位“助教”。3个小时的试讲,充斥了各种专业名词,听得云山雾罩的她,正想提出这些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否过于深奥和枯燥,旁边两位“老师”却迅速陷入争论。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C语言中把一个小数赋给一个整型(int)变量,系统如何处理这个数?有人认为用取整函数,-1.5会变成-2;有人认为系统会抹去小数部分,-1.5会变成-1。经过15分钟的争辩,他们仍面红耳赤、不能说服对方,只好在现场一起编程做个实验来验证,“用事实说话”。
曾经这样的试讲和学术争辩也曾在零点后已经关灯的紫荆食堂上演,而现在24小时开门的“紫荆书咖”成了他们共同的新据点。
“A.I.GO”机器人课程支教项目上学期刚刚开始。曾经向许多中小学捐赠电脑室的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在实践中发现,仅靠捐赠物品无法满足受助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协会中的15名同学组织发起了这个两周一次的支教项目。
再过几个小时,夏瑜和这些刚刚还在激烈争辩的“老师”和“助教”们将坐上前往张家口的火车。3个多小时后,他们就将到达宣化四中,在那里他们早上8点就将开始上课,再利用下午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为了这每两周的45分钟,每位‘小老师’都要付出至少两三个夜晚的时间备课、试讲,准备近50页的PPT。”尽管夜已深,夏瑜说起来的时候眼睛里是满满的自豪。
深夜耕耘者
繁星笼罩,静夜长空。大礼堂周围很少有特别寂寥的时候,有时候是学生节的热热闹闹,有时候是遛弯的行人来来往往。一直不变的是,伫立在草坪南边的清华学堂,夜夜被一格一格的窗户投射的光晕所缠绕。
夜里十点。“你们回去吧!我要回办公室继续忙了!”对于埋身在学堂的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来说,正是到了“凌云健笔意纵横”之时,几乎每晚都是和数学班、钱学森力学班等夜里自习的学生们一同离开清华学堂。他说话语速飞快,走路风风火火,白天里带着墨镜,携着专业耳机,听着交响,背着书包,穿梭在清华学堂与教学楼之间。
他被学生们称为“学术界的老黄牛”,主持了两大图书系列,一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至今已有200余本,另一个是译林出版社的《人文与社会译丛》,至今已有130余本。此外,他还是《中国学术》期刊的主编,讲学遍及世界。如今,耳顺之年的刘老师迸发出了更大的创作激情和学术热情。对于他来说,时间永远是不够的。
刘东老师和他的书房。赵藤子 摄
“白天的事情太多了,除了各方会议,还有国学院的管理以及各种讲座、国际学术交流”,对于刘东老师来说,晚上11点到凌晨2-3点是极其宝贵的时间,“夜深人静最容易静心思考”,他说,“仿佛是一天里偷来的几个小时,能够读书,扩宽视野,然后探索未知的世界”。
阅读什么书呢?刘老师形容夜间选书是“摸书”,就是在书架上随手抽一本、任何领域都可以,然后静心阅读。“有时候看到会心之处,激动地搓搓手掌,心中大快,又担心夜不能寐了!”刘老师笑了。
他的办公室是真正的“书房”,三面墙的书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空间。正是这夜晚之未知世界的打开翻阅、译百家书、成一家言,成就了刘老师在学术界的地位。“真正的儒者会拥抱世界”,刘老师说,世界文明从来都在跟周边文明互动,都在进行良性的对话;真正的儒者到了全球化时代,会报以诚挚的心对待各家之言,“思想无国界”。于刘老师而言,夜间的读书便是思维的延展,心胸的充实。“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在哲学家思想烛照下度过的日夜,很难挫屈,很难孤独。
利用晚上无人打扰的黄金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和研究,同样是岳东北老师的习惯。
今年39岁的岳东北,是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环境学院的教学、科研骨干。去年7月,他还接任了主管安全、行政等方面的副院长一职。由于白天各种会议和事务性工作,每天晚上成为了他无人打扰的宝贵时间。晚上,岳东北一般会选择打开邮箱,把积累的邮件处理一下,大概耗时一个小时,然后就开始埋头教学和科研工作。
深夜在伏案工作的岳东北。
岳东北的办公室在环境学院的一个小隔间。夜半时分的灯光下,总能看到他在电脑上、稿纸上激烈地演算和推导。和自己带的学生讨论,也经常是岳东北经常的“夜半日程”。今年清明节期间,他连续几晚跟学生讨论实验数据,热烈的讨论所触发了大家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思考。
“我思考问题有一个习惯,一定要在头脑中把它想象出来,一次次推演,模拟各种可能,来分析问题或判断趋势。所以必须安静下来。”夜晚的思索,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抑或是学院管理,都带给他更多的空间。
当一切忙完后,他经常一个人步行回家。走在人迹寥寥的夜路上,头脑风暴依然继续。有时,半路上突然间灵光乍现,不由得赶忙回家打开电脑继续工作,直到天空微明。
最近,他正在撰写一篇有关金属氧化物在生物质腐殖化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在当下主流研究中,学者们一致把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岳东北以往也是以此对金属氧化物进行探究。但有次实验采取了全新的方案,得到的数据按照经验理论很难解释,这让他与他的团队很困惑。还是在某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午夜,也许是茅塞顿开,也许是不断的思索引起质变,岳东北忽然意识到,金属氧化物在这个反应里可能不仅是催化剂,同时还作为反应物参与了反应,这才符合动力学模拟结果。按照这个理论,所有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释,数据之间的矛盾也迎刃而解。现在,在零点十分继续撰写这篇论文,就成为岳东北N项工作之一。
学生们经常说:“老师这么忙,怎么还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或许答案就在这里——献身科学事业需要一种工匠精神,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勇猛精进。
深夜守护者
零点后的校园安静平和,除了依稀的路灯,校门旁的保安亭静静地闪烁着微光。灯光虽弱,却总给晚归的人们带来平稳和安详。
值夜班的保安年纪不大,有的坐在保安亭里,时刻保持着对过往电动车的警觉,有的在亭外执勤,观察着校门内外的一举一动。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只要有车路过,他们都要一一查看证件。
深夜值勤的保安。林孟贤 摄
工地运砂车半夜才能进入校园,而在前往工地前,很多车都需要经过新民路与至善路交叉路口的岗亭。三辆熄了火的卡车散着热气、停靠在东操旁的马路上,司机在一边打着电话向工头索要进校证明。
三位保安站在路口的灯下,等待着查验相关证件。与此同时,在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监控中心里,工作人员正紧盯着安插在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夜班是从晚上22:30到第二天早上6:30,监控中心最资深的员工从2008年开始,已经盯了这个大屏幕整整2376个小时。
夜班巡逻队的队员们。苏丽坦 摄
在通往学生区的主要路口,各个治安岗亭散发着乳白色的灯光,检阅着巡逻车往来巡逻南北学生公寓区。巡逻班两人一小队,推着自行车行走在每个路灯下的角落,走过积淀百年的工字厅、大礼堂、清华路,也走过日新月异的图书馆北馆、苏世民书院、艺术博物馆……
深夜学堂路。 林孟贤 摄
无数个凌晨深夜,同一个时空、不同的轨道,我们共同在这个园子里相聚、奋斗、追逐、打拼、成长、离别,一个个微不足道、却饱含生命张力的片段,共同构成了一列时间的列车,搭载着属于我们和属于清华共同的记忆。
时光流转,芳华蹁跹。仿佛是倏忽之间,夜晚和白昼周转轮换,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主楼,灯光渐熄、鸟鸣啁啁,食堂餐厅的师傅们把凌晨赶制出来的煎饼摆上柜台,宿舍保安揉着布满血丝的双眼交岗换班,国旗仪仗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迈向主楼旗杆,大路小路上人流渐涌、自行车往来穿梭——人们说着、笑着,前往食堂,前往教室,前往实验室,前往新的一天……
注: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 有删改
(清华新闻网5月2日电)
编辑:襄桦 徐静
题图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