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一片丹心写三尺讲台春与秋

——记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材料学院教授姚可夫

●记者 王 蕾

姚可夫与学生们在一起。

  姚可夫,1960年5月生,材料学院教授。主要讲授“工程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改编出版新版教材和配套多媒体教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备数字化改造增加实验教学互动性,担任SRT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其合作主编的教材《工程材料》第4版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工程材料’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来到清华20年,主讲超过8门专业(基础)课,每学年授课100学时以上,担任1门国家精品课负责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材料学院教授姚可夫的教学履历上,一连串的数字是他日夜孜孜不倦、倾心教学的写照。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招收的首批大学生,那个特殊的年代培养了一批满怀理想的青年。在我走上讲堂之后,这种青年时的理想逐渐沉淀为对学生的责任和关怀,那就是要尽心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的栋梁之材。”姚可夫说。

临危受命 课程建设薪火相传

   今年是姚可夫担任国家精品课、北京市精品课“工程材料”课程负责人的第8个年头。

  “工程材料”是面向制造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涉及热能系、汽车系、精仪系,机械系、航院等多个院系。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该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在发展过程中,课程组同时也面临新老交替的难题,时任课程负责人、清华机械系教授朱张校即将退休,课程组内部却无年龄合适的人选接任。谁来做课程负责人?经过慎重考虑,系里决定由姚可夫挑起这个担子。

  “说实话当时压力非常大,作为一位课组外的教师,如何将这门精品课教好、建设好、发展好,对于没有讲过一天‘工程材料’的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临危受命的姚可夫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相近课程的教学情况,同时向课程前任负责人郑明新、朱张校等老教授请教,与课组教师一起探讨,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和应用实例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教案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实验课建设,不断将学科前沿成果引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建成年龄分布合理、学术水平高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避免当年自己交接时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姚可夫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他先后引进5位青年教师加入课程组,并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和指导青年教师讲课。

  邵洋就是这5位青年教师之一。当时,他刚从加拿大学成归国,在加入工程材料课程组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角色转换。“做了那么多年学生,突然站上讲台,有些不习惯。”邵洋说,“课程组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姚老师负责带我。课前他总会提醒我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易混淆的概念;课后他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我讲课中的问题,启发我如何把课讲得更清楚、更有趣。”

  此外,姚可夫还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范围的教学研讨会,向他人取经。经过几年努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工程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兢兢业业 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谈及新形势下教学的关键,姚可夫毫不犹豫地说:“是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姚可夫看来,创新能力养成的前提是兴趣,只有学生对授课内容感兴趣,才会主动思考和探索。

  为了使“工程材料”这门课更富有吸引力,姚可夫请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课程组成员一起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把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制作成演示动画和教学视频。课堂上,他常常以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用品作为例子,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导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姚可夫认为,培养创新思维不能靠按部就班的灌输,而是要循循善诱地引导。“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你们琢磨一下。”这是他上课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讲到“通过调整材料内部组织结构来调整性能”时,姚可夫找来工科同学金工实习时经常用到的钢锯条现场演示。他先将两根相同的锯条用酒精灯加热烧红,之后把一根快速淬到水里冷却,另一根放置一段时间再用水冷却,然后顺势引导同学们观察锯条发生的变化,前者变得硬而脆,后者变得软而韧,进而启发同学们思考在实验中是什么改变了锯条的性能。

  “工程材料”虽然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但姚可夫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断将最新科技进展和重大活动中使用的先进材料引入课堂,让同学们了解工程材料的前沿动态和重要作用。他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教学与学校SRT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选修SRT项目。精仪系精仪6班的吴海飞同学跟随姚可夫做SRT项目“高强脉冲电流处理对冷拔钢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时发现,有很多内容与课堂上讲到的知识点是相关的,例如弹簧钢丝材料、形变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热处理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等。吴海飞后来在脉冲电流处理对冷拔弹簧钢丝组织和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成功发现新型脉冲电流处理的效果优于传统的热处理工艺,他与指导教师姚可夫一起在EI收录期刊《材料热处理学报》上发表了实验研究成果。

矢志不渝 真诚热爱教学工作

  在学术上,姚可夫是出了名的严师。曾做过“工程材料”助教的姚可夫的博士生刘学说:“由于姚老师要求相当严格,学期中不少学生抱怨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记忆铁碳相图、为什么课后习题要花很长的功夫钻研,但当同学们学习到‘零部件失效分析与选材原则’后,看到失效导致重大事故和损失的很多实例,才明白原来掌握好基础知识、选好材料是多么重要,也终于理解了姚老师的一片苦心。”

  刘学还记得在有一年大年初二凌晨,他收到了姚可夫关于论文的修改意见。这件事令他至今感动不已:“平时姚老师就经常工作到很晚,凌晨一点左右还给学生发邮件,可是大过年的姚老师还如此恪尽职守,令人感佩。”材料学院二年级硕士生冯荣宇曾选过姚可夫主讲的“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他回忆道,姚老师总是比学生来得还早,下课后总会留下来为同学们答疑。课程是晚上的,姚老师常常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到十一二点才离开。”

  在学生眼中,姚可夫是“没有架子、没有代沟、知识渊博的长辈”,他也时时提醒自己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姚可夫回忆说,以前有个同学成绩不太理想,却总不爱问问题,直到一次他鼓足勇气说:“老师,其实我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太多问题以至于不好意思提问,怕老师觉得我提得太简单,笑话自己。”这个想法令姚可夫很吃惊,后来他发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普遍。从此以后,他格外注意与那些不那么活跃的学生交流。意外的是,这不仅让他们课堂表现活跃了,而且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好。

  对于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姚可夫说,相比于一个成功的人,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拥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更重要。

  “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修学”即做学问,“行道”即用自己的所学影响社会。对于姚可夫而言,一片丹心写三尺讲台春与秋,三尺讲台不大,教书育人却是大事。他实践着自己年轻时的理想,饱含深情与学生分享地人生的感受与体会,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目标,胸怀奉献精神,回报社会和国家,就像他曾经告诉自己的那样。

   来源:《新清华》2014-12-5

2015年01月04日 16:50:0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