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元喆:谦虚的精彩

学通社记者 秦雅琛

  最初见到元喆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万人食堂的阳光咖啡厅里。他穿着一身普通的黑色羽绒服,一头干净修整的短发,恍然间觉得离特奖舞台上那个“光芒”的身影很是遥远。在采访中,元喆一直在静静的聆听,也在静静的叙述,“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这些都是大家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

  在这个越来越开放化、多元化的校园里,元喆身上带着的他特有的低调和谦虚,成为园子里另一道精彩的“风景”。

“他带动了整个课题组的学术氛围”

  本着对能源与前沿科技的兴趣,元喆早在本科二年级就加入了化工系张强老师的锂硫电池课题组。那时候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元喆最特别的地方,是他对课题方向、对于科研是真正感兴趣,这种热情大家都看得到。”张强老师如是说。

  更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兴趣和热情带动了周围的很多人。张强老师回忆道,在元喆来课题组之前,组会会有讨论,但是每次总显得有些“冷清”;而元喆来后,每次组会他总会认真地提出很多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真正带动了组会里的学术氛围”。

  曾是“少年”大学生的张强老师如今只有30岁,很年轻,对学生培养方法也非常自由。元喆对这位年轻的导师也充满了感激。“老师会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思考实验原理,而不是仅仅让我们按照既定僵化的步骤一步步来做。这让我觉得,科研就是一种探索和历险。”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里,元喆爱上科研,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本科二年级下学期暑假,元喆正式着手自己的独立课题研究——“高容量柔性锂硫电池正极的构建”。研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初的瓶颈期里,元喆几乎一有空就跑实验室,不断的设计方案、改进流程。平时的生活里,他脑子里也充满了关于课题的思考和想法,“那个时候真的是把整个人都投入到对课题的研究里了。”

  但其实在这个暑假,元喆还承担着思源计划的暑假实践任务,其能投入科研的时间本就有限。他的室友王岱玮说:“平时看到他的状态就是一直在‘拼’。题目一开始,他就得迅速补充电化学,材料科学等交叉专业的基础知识,很辛苦。”。

  然而,就是凭着这份“拼”劲,从八月份到十月份,仅仅三个月时间,元喆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案,成功跨越了瓶颈期。

  这一“自下而上”的柔电极构筑思想,实现了电池正极单位面积容量数量级的突破,而这也是一个达到了国际前沿研究水准的研究成果。如果考虑到这项成果对于专业知识和创造力的要求,很难想象,整个过程基本是由元喆独立完成的。

元喆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封面合影。

  随后,在实验室师兄的帮助下,他以并列第一作者的身份将课题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10.4的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同时,他的论文还登上了当期杂志的背封面,并在期刊网站上进行了专题报道。

   “我身边的很多的人也在做课题研究,将来也会发文章,也会比我做的更好。“元喆这样评价自己,带着特有的谦虚,“所以我的成绩并没有什么。能有这样的成果我当然开心,但是我更希望把下一个项目做好。”

从来不赶deadline的科协主席

  在化学工程系学生科协的各个部长眼中,作为科协主席的元喆,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不赶。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元喆对各位部长也提出了严格乃至“苛刻”的要求。

  在科协同学陈高伯涵看来,“元喆是一个特别有远见的人,每次例会之前都会自己想很多点子,在一个本子上一丝不苟地列出来。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是让科协整体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精萃俱乐部的马春玄提到他时也满是感激与敬佩,“他写每一封工作邮件都会特别的认真详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我们都是严格要求,真心希望我们可以竭尽所能。”

   而在元喆自己眼中,他则有些担心自己的工作风格会不会过于“严格”。

  “我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平时的作业和任务都会在‘最后期限’前几天就完成,所以总是喜欢在最后一天之前就催小伙伴赶紧做。那些有‘拖延症’的小伙伴,往往就会面临我不厌其烦的催促了。”

  在元喆的组织下,化工系在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第32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取得了历史性的两项“第一”:元喆和室友王岱玮的合作项目“高容量柔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获得了化工系的首个“挑战杯”特等奖,化工系也首次获得了“挑战杯”的团体第一名。

元喆在课题答辩中。

  面对自己项目的特等奖,元喆甚至觉得有些意外:“当时几乎什么都没想,答辩结束后以为没事就直接离开了。结果没想到,后来又接到电话,通知自己去参加特等奖的答辩。”

  除了这些,元喆还带领科协别出心裁举办了“化工三行情诗”大赛,用工科的思维去阐释爱情。这种在理工科院系难得一见的“小清新”,文艺与科学的混搭风,是工科男让人惊艳的另外一面。

  陈高伯涵说:“元喆带领我们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尽管大多数项目仍在‘起步阶段’,但踏出第一步还是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胆识的。”

多元男神“元老师”

  在班里,元喆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元老师”。

  说起这个还有一段“典故”。“因为同学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总会去问我,可能大家觉得我讲的还算清楚,比较像老师吧,后来就都叫我‘元老师’了。”

  “元老师”迅速传播开来,认识元喆的人几乎都会这么叫他,连元喆的老师也不例外。元喆说起这个,有些小小的无奈。

  除了有问必答,成绩优秀的元喆还主动给班里的同学们做知识的总结分析。《传递过程原理》是化工系公认的“神课”之一。“元老师认真的准备了很久,最后在课堂上为大家做了梳理和总结,并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整本书的知识都串联了起来。”已经过去一年了,谈起这些,王岱玮还是对元喆充满了感激。

  平时爱好摄影的元喆,还是同学们每次出游时候的摄影师。

  只是这样一位“摄影师”,往往倒忘了记录自己。王岱玮评价“元老师”是“每次都是为大家考虑的多,为自己考虑的少。”

  在元喆看来,这些被大家记在心里的点滴,都似乎是理所应当、举手之劳。即使作为”元老师”,也并不意味着元喆就和大家“拉开了距离”。每当元喆对着冷笑话“自娱自乐”时,也不时受到同学们的善意“吐槽”——“元老师自己讲冷笑话,自己笑的样子简直萌化了”。

  然而在元喆心目中,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他学习、让他敬佩的闪光点。

  在科研和社工之外,元喆也有着强大的文体才能与充实的课余生活。

  身高一米八五的他,很喜欢在篮球场上拼搏的感觉,班里的每场篮球赛都少不了“元老师”的身影;本科一年级加入吉他协会,后来还在化工系学生节舞台上表演过吉他合奏,可谓是“全民男神”;平时喜欢唱歌的他,还曾时而把自己哼唱的歌曲录音传到人人上,引发一片点赞与膜拜……

  元喆曾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状态:“如果在二十几岁这个最热血的年纪,轻易地向现实低头,是不是会更加后悔。黑暗预示曙光,困厄蕴藏希望。愿意做未来辉煌的铺路人,即使被遗忘在角落,或燃烧完青春化为灰烬。”

  正如他的老师张强对他则寄予的期望:“希望他成为学术大师,国家栋梁。”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长 松

2015年01月22日 15:19:4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