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还是科里最年轻的医生,有体力没负担,我可以去。”“我刚刚完成冬奥志愿者服务,闭环支援有经验,我上吧!”“医院就在天通苑,为苑里居民战疫情,我应该出这份力!”……自四月中旬北京疫情反复以来,如此青春有力的声音就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各科室响起,一批批清华长庚青年人分赴支援核酸采样、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疾控中心。直面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用行动诠释青年医者担当,他们这样做——
青春,是定点医院中的脚步
“前几天听说了可能需要科里外派支援,我是党员,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肝胆内科90后医生赵凯越说道。当支援地坛定点医院的任务下来时,她当日便完成了工作交接。
赵凯越在工作中
初到地坛,赵凯越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经过严格培训,一次性通过了两门理论考核、两轮实践考核及口罩密闭性测试,随后就可以进入应急区开展医疗工作。“紧张、忐忑、也有一些担忧。”她回忆起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前的感觉,但这所有的不安都在见到患者的一瞬间消失,“应该就是医者本能吧,看到患者时心一下定住了。”而这种安心,是双向给予。
赵凯越负责应急7、8区近60余位患者的临床工作,层层防护下,她不仅需要查房、做检查,更重要的是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一位复阳的老奶奶总在病房默默哭泣,查完房赵凯越会再去和奶奶“话疗”会儿,缓解她的焦虑。即便在隔离病房外的值班室,不论何时只要接到患者的求助电话,医生们都会再次穿上防护服踏入隔离区。
赵凯越在工作中
“小汤山医院启用后,我们的任务转换为收治重症高危风险患者,责任更加重大。”赵凯越与战友们再次投入到合并症诊治、疑难重症病例讨论的工作中……21天的支援任务,隔离病区已被她的脚步丈量得清清楚楚,“虽然累,但看到患者痊愈出院时开心的笑容,一切都值了,我也做好了再次支援的准备。”
青春,是隔离酒店里的汗水
四月底,医院接到组建隔离酒店支援小组的任务,已顺利完成冬奥医疗支援的普外科医生季午阳再次响应号召,加入了这个团队。隔离点常规需要每天早上检测核酸与抗原、早晚两次检测体温,而开启这些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三级防护。“内层鞋套、内层手套、防护服、鞋套、第2层手套、隔离衣、第3层手套、外层鞋套、护目镜、面屏,一步步穿好已是满身大汗。”季午阳说道。
结束工作后的季午阳
由于每位隔离人员进入的时间不同,所以检测项目也不同,一般分为单鼻、平行和抗原。其中平行是人员接触隔离前一日的必备检查,也是最为繁琐的工作,“我们称之为‘暴汗瑜伽’时间。”季午阳解释道。因为对每一位隔离人员进行鼻、咽拭子和环境双采样后,需要重新更换防护装备,而常常一上午就有20个左右平行检测。“我们在夏季闷热的走廊完成这一项工作后,往往浑身都湿透了。”
季午阳和战友们在工作中
除了走廊,楼梯也是留下最多汗水的地方。接收或送出隔离人员需要做到和社区“手递手”完成交接,医务人员全程陪同完成文件签署、相关检测、告知书发放等工作,直至送到房间或送出隔离点。“穿着防护服爬楼梯真的是考验。不过有了一起爬楼梯的经历,隔离人员对我们也有了更多共情。”季午阳感慨地说,“一位大哥不停地说着谢谢,走时还祝福我们工作生活顺利,心里很温暖。”
青春,是核酸采样点的奔赴和后方的坚守
严思益支援核酸检测
夏日清晨的六点,马路上车辆稀疏,清华长庚二号楼楼下已经集合起当日支援核酸采样的队伍。“我家离得有点远,五点多就要出发,不过今天这工作倒是能晒到充足的阳光。”麻醉科医生严思益笑着道。疫情防控形势下,医院每日都会派出百余人的核酸采样队伍,分赴各大社区。如约奔赴,已成为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必修课”。
“相较临床,核酸采样的难度较低,但温度和劳动强度却不低,尤其是封控区入户采样的同仁。”严思益表示,虽然有些居民不太能掌握咽拭子采集的要点,二次采样时也难免不理解,但大部分民众都可以很好地配合医疗人员。肾脏内科医生王炜对孩子们的印象很深刻,“小朋友们都特别有礼貌,谢谢说得特别响亮,听到就很暖心。”
王炜儿子配合妈妈画作拍照
除了核酸采样,王炜同时也参与医院发热门诊的值班。作为院内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发热门诊至关重要。面对发热患者就诊量大且重症比例高的情况,除了新冠病毒的筛查,迅速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缓解病痛也尤为关键。“发热隔离病房内是封控区就诊人员,疾病种类同样纷繁复杂,不过我们有医院集体力量做后盾。”全科医师严楠说道。记得有位严重划伤的患者,大隐静脉和骨面清晰可见,骨科和普外科的同事在发出会诊通知后的第一时间赶来,床旁为患者清创缝合。
发热门诊中的严楠
白衣的底色是责任,青春的底色是奋斗。疫情下的各个角落,都有青年医者的身影,他们响应着国家和社会的号召,身体力行着救死扶伤的信条,散发属于他们的光和热。医院发热门诊楼里又传来新生命的啼哭,是希望,也是前行的力量。
供稿:清华长庚医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