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交流合作 - 正文

【脱贫攻坚中的清华人】陈剑楠:架干群沟通之桥,筑产业扶贫之路

●通讯员 李一安 陶天野

在清华担任了四年多的德育助理,为话剧《马兰花开》落过泪,也多次与选调至西部的师兄师姐谈起理想,陈剑楠自我归纳为“感性的奉献型人格”。在清华多年的学习生活中,陈剑楠深受清华“又红又专”的影响,他早早地便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2017年,当得知有定向选调的机会,刚博士毕业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河北,建设家乡。2018年1月,省委要求各省直单位选派新一轮驻村扶贫干部,陈剑楠主动请缨,离开新婚不足五个月的妻子,前往离家420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它村,开始了一场为期三年的攻坚硬仗。

建设和谐乡村:做群众工作要真诚用心

陈剑楠对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在农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同一村庄中的人在血缘和日常劳动中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外来者抱有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因而,陈剑楠刚到东谷它村时情况并不顺利,村民们对年轻干部普遍有着“镀金”“混日子”的负面看法。这让他有些委屈,却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今后要想在这里工作好、生活好,第一步就必须建立起群众基础、重塑干部形象。要让老百姓先认识我、了解我,再以我为纽带,转变大家长期以来对于下乡干部的固有印象。”

他坚持“伸手不打笑脸人”和“日久见人心”的原则,通过反复实践总结了“不怕脏不怕苦、抓头羊摸情况、勤入户送温暖、有耐心能包容、以真心换真情”这五个融入基层的要诀。当地百姓普遍伙食单一,陈剑楠便主动带上酒菜和笑容,进到每户老乡家里,唠家长里短的生活,舒解矛盾、缓释心结,在言语间明晰村子的人情性格。三年来,他握过每一位老乡的手,走过村里的每一片土地,在田埂上与大伙一道干过每一种农活,参与过每一项为村庄谋发展的工程。他不再是刚来时大家口中调侃、心中生分的“陈博士”,而是有事可以第一时间求助、没事会坐在炕头一起拉家常的“小陈儿”。

三年来,陈剑楠将“建设和谐乡村”的理念落实到了每一处细节。他建起全村第一个微信群——“我爱东谷它”,一方面便利日常工作推进和成果汇报;另一方面,他通过逢年过节在群里发红包、坚持每天分享古诗词的方式,热络村民感情,提高村庄凝聚力。村里人稀罕照片,他就为整个村子拍摄全家福,共同生活几十年的邻里乡亲头一次面对镜头坐在一起,留下了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他还积极协调县医院、大镇卫生院到村开展义务诊疗,发放常备药品;利用厅帮扶资金建起田洼坪上第一座公共浴室,结束了建村千余年来老百姓无处洗澡的历史。

东谷它全家福

东谷它村第一张全家福

除集体建设外,陈剑楠还着力做好特别困难户、特殊困难户和个别非贫困户三类重点户工作。他积极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支持,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问题,将心比心地关怀群众生活。无论是调网络、修家电、复印证件等生活小事,还是搞养殖、找工作、小额贷款等致富大事,都有他热情奔走的身影。微笑入户、真诚沟通、用心解决,他搭建起理解信任的桥梁。

疫情防控期间,他为东谷它村筹集口罩300个、额温枪1支、酒精消毒贴200包、84消毒液70瓶,并提早返村投入一线防疫工作。为减少村民外出和不必要的口罩消耗,他主动为村民提供食品药品等物资的代买服务。通过科学研判、有力组织、物资保障、人性服务,构筑起东谷它村的疫情防控堡垒。

“深入农民的生活之后,你会发现农村真是太美了。这种美是一种自然、纯朴、不加修饰的美;农民们是那么的淳朴可爱。”陈剑楠如是说。

发展产业扶贫:用造血代替输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此,了解当地产业基础、制定可持续扶贫策略成为了陈剑楠在东谷它村扶贫工作中的第一要务。

东谷它村的传统产业是杏树种植,林木热烈、果实鲜美,却由于“十年九冻”的气候而难以稳定产出。因此,产业扶贫的思路围绕“经济林提质增效”展开:请当地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杏扁改良,增强其抗冻性,提高产量;受新疆和田沙漠地区实现肉苁蓉大规模种植的启发,在杏林下种植知母、散养柴鸡,销售药材和鸡蛋。陈剑楠帮村里争取了厅帮扶资金共计25万元,统筹工作队资金15万元,建成了一座林下生态蛋鸡散养基地、22亩的杏扁改良科技示范林和50亩的林下知母种植示范田。

东谷它溜达鸡

陈剑楠与村里养殖的柴鸡

此外,东谷它村位于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核心区,存有20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陈剑楠便在省厅支持下建起了“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科普展厅”,一方面增强贫困群众文化自信,激发贫困群众的家乡自豪感和脱贫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打造乡生态旅游线路上的精品站点,着力融入全乡文旅产业大格局。

东谷它展览馆

陈剑楠在科普展厅中为村民讲解历史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东谷它村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初具规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东谷它村民生和产业的冲击不小。外出务工和本地零工机会的减少打乱了部分村民的生活节奏,也造成了产品积压、难以售出的局面。陈剑楠一方面积极利用东谷它产业项目聘用临时劳工,同村两委干部协调,合理合法地安排集体用工,多渠道解决百姓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着力开辟产品销售渠道,确保自己驻村三年期满后,东谷它村这些方兴未艾的产业能被长久承接。而今,稳定的销售路径已有三条:其一,利用校友资源达成联系,面向高端客户开展长期订购;其二,面向集团客户开展大量团购,与河北省人寿财险公司建立“1+11”包销模式;其三,面向已形成品牌优势、拥有固定流量的电商平台开展公益合作,既规避了自身运营电商的高风险,又实现了扶贫产品的长期稳定销售。

鸡蛋

东谷它村生产的柴鸡蛋

两年多来,东谷它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度的3895元增加到2020年度的7996元,全部贫困人口“清零”,逐步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盲目到协调的转变,独特的光伏分红普惠式增收、肉驴养殖带动式增收、林下种植附加式增收、林下养殖集体式增收和生态旅游依托式增收的“五式增收”模式更加巩固。

陈剑楠很欣慰,却并不自傲,他始终对各方支持心怀感激:协助落实项目资金的省科技厅厅党组、在流转土地方面多次提供帮助和建议的当地党委政府、前来帮扶指导的技术专家、一起为东谷它村日夜操心的村两委干部……与自己一同心系东谷它的人们和这些共同奋斗的成果,使得陈剑楠对东谷它村未来的发展满怀希望。

提高思想觉悟:人民群众给了我最好的教育

一次入户时,一位81岁的大爷激动地拉住陈剑楠的手不住地嘱托:“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希望,你一定要做个好官,要为人民服务,不要为人民币服务。人民币够花就行,多了害人!”陈剑楠回忆道:“这是一位初中文化的大爷给我这个博士上的最生动、深沉的一次党课。”

陈剑楠认为,思想觉悟的提高应当与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步。他反对“形式大于内容”的党建活动,因此格外注重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性。陈剑楠组织村党员高唱国歌、佩戴党章,提高大家的身份意识;并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及村种养带头人赴先进村交流学习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召开支部联合会议交流扶贫工作。他不拘泥于在会议室等固定场所进行思想教育,认为最好的党建方式应当“润物无声”。因此更多时候,陈剑楠会和村里的党员一同下田干活,中场休息时从农活说到农民和农村,从驴拉犁谈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讲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

东谷它种地

陈剑楠与村民一起劳动

在带领大家学习进步的同时,陈剑楠自己也从东谷它收获了许多。他常常和村两委干部聊天,从他们身上,他汲取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干部们长期身处基层,往往能“见微知著”,看清日常琐事背后的本质联系和对于村庄全局的影响。陈剑楠学习着干部们的这份游刃有余,也与他们分享自己科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我教他们抬头看天,他们领我低头扎根。”这种良性的关系让双方都受益匪浅。

去东谷它的第一年,陈剑楠将自己定位成一名辅助者,配合村书记和两委干部开展工作,一步步熟悉农村的事务,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第二年,他不再囿于“打配合”,而是更严格地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要求自己,领导统筹扶贫工作,尤其是扶贫产业建设;而到了第三年,驻村扶贫工作即将收官,考虑到村庄的长远发展,他逐步转向幕后,重点培养两委干部主持大局的能力,传好手中的交接棒。“我想留下一支永远不会散的工作队。”他坚定地说。

陈剑楠在工作中

回看这三年,陈剑楠认为,农村给了他灵魂的归宿。“就在这儿,我觉得我们的一些气质是相符的。因为农民是踏实干事的,而我个人也好、清华也好,也是这样行胜于言、脚踏实地的。”

陈剑楠所做的相关扶贫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肯定,他连续两年获得驻村帮扶考核优秀,两次被评为优秀省直驻村干部,2020年被省委表彰为“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清华新闻网12月21日电

供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

编辑:李华山 李晨晖

审核:吕婷

2020年12月21日 14:50:5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