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校长有约·同行之道”活动举行

校长王希勤与师生代表共话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举国体制

清华新闻网6月13日电(记者 黄思南 田姬熔 摄影 杨艳宾)人之才者,国之重器。6月9日晚上,校长王希勤出席“校长有约·同行之道”活动,在校史馆与20余位学生代表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举国体制。副校长、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童节娟,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指导教师张宇飞等参加活动。

20230613-校长有约-交流现场-李派.JPG

交流现场

“大家对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有哪些疑惑和期待?”围坐于历史气息浓郁的校史馆内,在场师生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和工程师学院发展规划、运行机制设计多个角度出发,畅所欲言,展开了深层次、建设性的研讨。

什么是卓越工程师?

以突出的创造力造福人类社会

刘恭言、李龙飞发言(从左至右)

4月27日,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校召开,工程师学院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将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本次活动的“学生召集人”,工程师学院2022级专项硕士生刘恭言以“如何理解卓越工程师的含义”之问开启了讨论。

王欣雨、张宇飞发言(从左至右)

“是有能力、有勇气去攻克最难、最顶尖的工程问题的人才。”“是掌握了某种专门技艺或知识,能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重要贡献,为科学发展、人类进步提供可靠助益的人。”工程师学院2022级专项博士生李龙飞、未央书院2020级本科生王欣雨先后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张宇飞肯定了同学们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卓越工程师至少需要具备工程思维、科学方法和工程管理能力这三方面的素质。

陈晓华、童节娟发言(从左至右)

工程师学院2020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陈晓华表示:“学院的成立是急国家之所急、应时代之所需,新的培养机制将有助于我国工程师队伍进一步提升质量、优化结构。”

童节娟结合培养方案设计指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继承清华“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做出成果。

姜培学表示,卓越工程师是一个广义概念,是工程领域的大师,不仅要求学科基础扎实、科学素养良好,更要求思想品德优秀,即“又红又专”。

王希勤则着眼“engineer”(工程师,来源于ingenious)一词的词源分享了对卓越工程师的理解:他们应该是一群拥有发明创造能力、通晓科学规律、坚守伦理原则、造福人类社会的优秀人才。

怎样更好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发挥主观能动性 用好跨学科交叉优势

杨郁豪、王涛发言(从左至右)

围绕怎样充分发挥校企、师生积极性,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培养卓越工程师,更好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现场师生进行了一场火花四溅的“头脑风暴”。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

在校学习环节,工程师学院 2022级专项硕士生杨郁豪认为同学们应积极学习专业课程,提前了解产业企业,也要认真修习通用课程,学懂悟深工程伦理、坚定理想信念。

2021级工程管理硕士生(MEM)王涛也分享自身在校学习经历,并指出了发扬探索精神、用好用活清华跨学科交叉优势及名师资源的重要性。

韦冉东方、朱悰榕发言(从左至右)

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如何激发企业育人积极性成为讨论重点。怎样才能把企业的“好牛”牵出来,让学生参与到重点工程建设与实际问题解决当中,避免走马观花、应付交差?

行健书院2020级本科生韦冉东方提出,校企融合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出路,“真问题”一定是从“真实践”中产生的。

工程师学院2022级专项博士生朱悰榕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让企业信任我们,首先需要自己能力素质过硬,面对企业问题,你不仅能干,还能干得好,甚至只有你能干,企业自然会愿意把关键难题拿出来”。

姜培学分享了对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的初步设想:企业当好出题人,校内由多学科的导师团组指导,让学生真正利用好企业面向生产实践、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王希勤对师生的观点予以肯定并表示,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举国体制,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各方优势。与此同时,同学们更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企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用好企业资源优势。在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名师荟萃”的综合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知识学习,培养与不同领域专家对话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班团建设,继承清华“又红又专”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组织“火车头”的带动作用,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希望大家能够胸怀远大抱负、树立共同理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尽清华学子应有之力。”王希勤向同学们提出希望。

如何优化校企深度融合育人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育人合力

交流现场

学校、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怎样才能有效对接双方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理念与办学模式的创新突破?

“跟着大师学,更容易成为大师。”张宇飞认为,应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的“创新共同体”。

童节娟表示,培养过程中学校导师要积极与企业导师开展沟通,企业导师应学习掌握清华学生培养逻辑。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以学术为主的传统评价体系就需要进行调整。同学们围绕评价体系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要建立符合卓越工程师特点的专属评价体系。

谈到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价值,同学们通过讨论更加明晰了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的概念:“graduate student”不仅仅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research student),从事学术研究或投身工程实践应为方向选择而非优劣之分。

姜培学肯定了同学们的观点并表示,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创新主体逐渐在向企业转移,未来在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的天地可能会比大学更加广阔。

王希勤建议同学们可以结合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继续深入思考:一是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效率;二是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关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领导能力。

20230613-校长有约-校长发言-李派.JPG

王希勤讲话

在总结讲话中,王希勤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关键字在“强”。人才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建设工程师学院,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王希勤表示,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对内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充分发挥清华的综合学科优势;对外要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聚集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应国家之需培养“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专业型人才。学校将积极尝试、大胆创新,努力在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经验、出示范,也希望同学们将自身发展与学院发展事业结合起来,塑造价值认同、继承优良传统、培育良好文化,做学院发展的见证者、贡献者和创造者。希望各方凝聚共识,共同为学院发展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活动中,在场观众踊跃发言,纷纷结合个人经历交流了对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体会,共同表达了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期待。

会前,学生代表在博士生讲师团讲师、自动化系2021级博士生李广普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史馆,回顾清华培养“红色工程师”的厚重历史,感受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

20230613-校长预约-与会人员合影-李派.JPG

与会人员在校史馆合影

“校长有约·同行之道”活动旨在搭建师生共同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平台,每期设置一个议题,强调学生在现代大学治理中的重要性。

本次活动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举国体制。在筹备期,活动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建议、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案例、系统组织读书会和交流会深入研讨;在现场,通过鼓励思维碰撞等方式营造有互动、有思辨的交流氛围;在后期,通过形成研究报告、行动方案、政策建议等共同探索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上一期“校长有约·同行之道”活动探讨了班团集体中的师生关系,活动后学校已成立工作专班,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本次活动现场交流视频将通过雨课堂等渠道与全校师生见面。后续活动将继续围绕现代大学治理的不同载体和重要环节等主题开展进一步讨论。

供稿:校研团委

编辑:黄思南 田姬熔

审核:刘蔚如 郭玲

2023年06月13日 17:18:3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