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秋季,34位教师开设了109个课堂的“写作与沟通”课。日前,学校分别公布了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2020年秋季本科教学评估结果和通识课程第三方质量评估结果。写作课全部34位授课教师中,有8位名列全校本科同类课程教学评估前5%。在通识课程第三方质量评估中,全部写作课均被评价为“教学高能课”,还有一部分课程被评价为“教学高能+学生高投入课”。
近期,写作中心收到管理部门隐名转来一封同事来信,希望对写作课有进一步的了解。清华写作课是诞生于2018年的新生事物,为方便更多师生了解写作课,清华新闻网特转发来信以及写作中心的回复信件。主持设计第三方质量评估体系的复旦大学陆一副研究员也对来信做出了迅速响应,回复一并附后。特致谢两位老师对清华写作课的关心和支持。
一位老师给管理部门的信
感谢您寄来的教学评估分析,这对提高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有一点不太理解,在此向您请教。高能教学和学生投入两者都高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写作与沟通”,同名课程特别多。问题:
1、这类课程两项评估都高的原因是什么?
2、这门课是由一位教师讲授还是由许多教师分别讲授?
3、两项评估高是课程性质决定的还是教师投入决定。
4、“写作与沟通”同名课程数量大是个例外,还是其它同名课程也有相似情况?
希望了解这门课的情况别无他意,只是想知道如何能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写作中心的回复
老师您好!来信收悉,感谢您对年轻的“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关注!我们很荣幸地看到写作课在学生中收获了较高的认可,并且特别高兴地借这个机会向您介绍课程的有关情况。学校于2018年开始筹划开设一门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写作与沟通能力为目标的必修课程,并于2018年秋季起开设“写作与沟通”课(以下简称写作课)。2020年秋季学期起,写作课正式成为全校大一新生的通识必修课。这门年轻的课程受到了很多师生的关注,但也有不少师生对这门课还有不少的好奇与疑问。关于您提出的四个问题,我们试着作如下的介绍和说明。
Q1:这类课程两项评估都高的原因是什么?
A:在我们看来,这门课所以受到学生的好评,主要是有以下的三个原因。第一,课程目标明确。这门课设计之初的目标就是以通识性的说理文写作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沟通能力。所有课程均独立选择“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内容主题开展教学,给学生“开眼”的效果突出。第二,教学手段上强调全程课内外高频反馈。这门课采用15-16人小班教学,两篇说理文是学生的基本产出。除了课上的互动,课程还要求每位学生与老师进行每学期两次的“一对一”文章面批。学生的获得感强。第三,教师投入巨大。经内部测算,这门课教师课内外的工作时长比一般为1:5,即1个讲授课时背后对应5个课时左右的备课、答疑、作业批改、面批交流、读书引导等工作。以面批一项为例,每位老师每年投入的课时数不少512学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特别强。
Q2:这门课是由一位教师讲授还是由许多教师分别讲授?
A:这门课是大一新生必修课。全年需开设240多个课堂。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运行管理这门课。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现有专职教学系列教师25人,另长期邀请招募校内院系教师开课。以2020年秋季学期为例,写作与沟通课组共有34位教师开设了109个小班课堂;其中,25位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开设了100个课堂,9位院系教师开设了9个课堂。
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是:这么多老师开课,如何保证课程质量的统一呢?首先,课程设计的严格把关是前提。所有主题写作课堂都需经过由校内多位院系名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严格把关方可开设。第二,课程环节的统一要求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每一位老师开设的写作课主题不同,但是写作课对学生的课上产出和教师的课内外辅导有统一的严格要求。第三,写作课团队严格按照基础课教学团队模式管理,定期举行集体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Q3:两项评估高是课程性质决定的还是教师投入决定?
A:您指出的课程性质和教师投入两点都是这门课获得较高评价的关键性因素。
从课程性质来看,写作与沟通课有特殊性。这门课定位是通识基础课,2020级以后的清华本科同学全体必修。学校对这门课程投入巨大。“为一门课成立一个教学中心,在清华的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人文学院、教研院以及院系开课教师所在的院系对这门课程的开设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精细管理加上高投入,是这门课获得较高评价的前提。
从教师来看,开设这门课的教师的确投入巨大。写作中心的25名专职教师是从857名申请人中遴选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来自文、理、工、医等不同专业。在写作中心开课的校内教师也都是来自不同学科的院系名师。教师队伍的高素质是课程投入的基础。这门课课外高频反馈活动较多,工作量极大。还是以面批为例,在每学期4个面批周里,专职教师的平均周工作量在60小时以上。
我们觉得有必要补充的是,学生自身的投入也是这门课学生评价较高的重要因素。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评价是“硬,非常硬”。但是,在教师和朋辈的激励中看见自己的过硬产出,可能也会让同学们对这一门“有苦有乐”的课程青眼有加。
Q4:“写作与沟通”同名课程数量大是个例外,还是其它同名课程也有相似情况?
A:在清华的通识课程体系中,如此大规模的同名课程,“写作与沟通”应该是唯一的一门。这是由写作课作为通识基础课的性质决定的。目前,课程评估是以教师为单位统计的,因此2020年秋季学期共有34项写作课的评估结果。实际上写作课目前每学期开设的课堂在110个左右。未来可能还有进一步的增长。
再次感谢您来信垂询写作课的建设情况。写作课团队作为一支专职从事通识课教学的队伍所以能获得学生的肯定,首先是学校真金白银地、制度性地加强通识教育的结果。清华通识教育体系的形成,还需要更多像您一样认同通识教育理念,充满育人情怀的教师的加入和持续支持。我们热切地期盼和所有热心通识教育的老师一道努力,让清华的学生们在所有的通识课上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如果您有兴趣,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方便的时候也为同学们开设一门主题“写作与沟通”课。
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2021.4.10
附:复旦大学陆一副研究员对来信的回复
我们专门研究了清华这批课程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写作课除了问题中说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投入两方面都比较高,还有一点就是,写作课的分布更集中。综合我们调研和经验来分析,初步认为数据反应了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管理方面。写作课课程群的建设力度较强,作为通识核心课的契合度和建设成熟度较高。相信这是管理方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相比之下,其他课程的分布比较分散,我们推测它们本身可能是比较好的课,但作为通识核心课的建设还比较初步,通识课程教学还没形成全校性的氛围,教师各自上各自的课,教与学的努力目标很少得到共同的研讨,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相同名称其实代表了“课程群”,这些课基本教学目标、方法、建设规格是统一的,具体授课内容各有侧重,教师各有擅长,并且教师之间可以有组织地协商、讨论、交流经验。这对通识课程建设很有好处。课程群能构成一种为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互相关照的质量共识,使课程不会各自分散,也成为教师除了自己专业学院之外的第二个共同体。复旦也在模块课的架构中设置了“基本课程单元”,也是为了构成课程群。
二是教师教学方面。写作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教学过程里有许多“学习设计”“学习指导”让学生能知道要去做什么,做了之后会得到反馈。这是教学评价好的直接原因。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很大的投入。
(清华新闻网4月12日电)
供稿:写作中心
编辑:韩瑞瑞
审核:李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