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王新泉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
揭示白细胞介素33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
清华新闻网8月29日电 8月26日,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生命科学学院王新泉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IL-33 with its receptors”(白细胞介素33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研究)的论文,报道了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 IL-33)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成果。本文的第一作者为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刘曦,王新泉与台湾成功大学王淑莺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IL-33是细胞因子IL-1家族中的最新成员,显著增强Th2细胞免疫应答,在机体对抗感染以及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IL-33的生物学功能由其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ST2和共受体IL-1RAcP介导。通过解析IL-33成熟区域(112-270位氨基酸残基)与受体ST2胞外结构域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结合SPR等生化实验方法,论文作者发现分子表面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ST2受体特异性识别IL-33中起关键作用。
团队还与王淑莺教授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共同合作,利用小角度X射线散射(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SAXS)方法研究了ST2及IL-1RAcP受体在溶液状态下的构象变化以及与IL-33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受体ST2不同Ig-like结构域间存在柔性(flexibility),从而在溶液状态下具有多种构象;而共受体IL-1RAcP分子内柔性很小,在溶液状态下构象稳定;这些分子结构特性差异与ST2和IL-1RAcP在特异性配基识别和信号转导中的功能差异相一致。通过对IL-33/ST2/IL-RAcP三元复合物的SAXS研究,作者还发现IL-33信号转导复合物与IL-1β信号转导复合物组装方式相似,支持和扩展了该实验室在2010年Nature Immunology论文中所提出的IL-1家族中配基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模型。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美国伯克利ALS同步辐射光源为晶体衍射和SAXS数据收集为论文提供了支持。
供稿:生命学院 编辑:冰 冰